近日,金石镇低效益耕地整治现场会在明朗村举行。“为避免撂荒后治理、治理后又撂荒的恶性循环,我村结合实际,在众多的参与者中择优选择,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大户,对治理后的土地进行集中经营,规模化扩展绿色粮油335亩……”现场会上,明朗村党委书记向与会人员分享着近年来该村在撂荒地治理和低效益耕地整治中的成功经验。在场的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决心和勇气是啃下“硬骨头”的关键。
通过摸清家底,该村现有285亩低效益耕地存量,引入新型经营主体“消化”这些存量是致胜一步。有着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和丰富管理经验的“巴蜀佬农民”家庭农场脱颖而出,成功参与该村的低效益耕地整治改造。据巴蜀佬农民家庭农场负责人介绍,该农场自2019年成立至今,围绕耕种难度相对偏大的二台土、三台土下功夫, 在全镇流转细碎化农田和低效益耕地1600余亩,整合后的田块更加规整,机械化耕作效率和管理质效明显提升,土地产出自然大幅提高。据估算,细碎化整治后的耕地可实现小麦每亩增产350余斤,玉米亩产稳定在750斤左右,年均粮油产量突破1300吨,利润可达60万元。如今,“巴蜀佬农民”已注册商标,持续释放的品牌效应,成功吸引周边5个大型家庭农场与其深度合作,建立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互补利益链接机制,抱团式发展形成的规模效应,让其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现场会上,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多台挖掘机连续奋战,相信不久的将来,连片规整的高标准农田将会成为这里最靓丽的风景线。
明朗村对低效益耕地整治的积极探索只是全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个缩影。金石作为现代优质粮油核心产区,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持续巩固“粮仓”地位,一直以来是镇党委政府深入考量的方向。金石镇属于典型的丘区农业特点,突出问题是土地细碎化明显,机械化率偏低且产出效益不高,这就导致土地对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低。随着大量劳动力的进城务工,人地分离导致的闲置土地存量越来越大,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也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明确指出要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在政策指引下,金石镇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党委政府开年谋划的第一件事就是土地细碎化和低效益耕地整治试点工作,按照因地制宜、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原则稳步推进,通过对各村条件的分析论证,决定将试点工作首先在条件较为成熟的明朗村铺开,最难啃的“硬骨头”并非技术问题,而是统一村民意愿的问题,土地关乎农民的生存底线,尤其是对这种“小田变大田”的经营模式不熟悉,既担心利益受损,更担心会丢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打消村民顾虑,村两委干部深入各社召开“坝坝会”和挨家挨户走访动员,广泛宣传土地细碎化整治的好处。按照试点方案,有三种模式可供村民选择,一种是土地流转模式,对于因家庭劳动力短缺,无力耕种的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或种植大户经营,在原有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将耕地分为自种区和流转区。在流转区内,由接受流转的种粮大户或家庭农场主等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在自种区,让想种田、能种田的农户种上好田。第二种是集体经济托管模式,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提供全程托管服务,或再委托给托管主体开展服务,各类服务组织跟进实施专业服务,有效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第三种是互换并地模式,对于无托管和流转意愿的农户,可采取互换并地方式,通过抽签确定互换并地顺序。按照农户抽签确定的相对位置和确权面积,现场测量定界,制作农户承包地块宗地图,并组织农户对相关资料签字确认,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将互换并地结果张榜公示。这样就解决了承包地块过度分散、不利于集中流转、农机作业难、矛盾纠纷多等问题。
目前,金石镇通过“以粮为主,粮经统筹”、“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等项目完成低效益耕地整治改造3000余亩。随着引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细碎化及低效益耕地整治等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土地产出效益显著提升。 (金石镇 李飞 )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