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动了四川的镇水“神兽”,2013年6月以来,绵阳市遭遇持续特大暴雨袭击,引发了3000多处地质灾害。截至8月1日,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780处。
暴雨期间,在省市的预警指挥下,绵阳市成功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17265人,成功避险16次,避免人员伤亡997人,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绵阳市国土资源系统是以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投入到屡创雨量极值,泥石流频发、滑坡频发的地质灾害防范攻坚战的呢?
在北川陈家坝林青沟泥石流拦挡坝,陈立局长谈到,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系统领导必须身先士卒。
汛期以来,绵阳局除了常规的安排部署外,把辖区内9个县市区的防灾工作分别落实到8名局班子成员头上,采取了分片包干的形式,要求他们全面监督各地落实隐患排查、应急演练、“两卡”发放、宣传培训、监测资金发放等各项防灾措施。期间,陈立局长多次深入平武、北川、安县、江油等隐患较多的乡镇一线,实地查看灾情和督导检查。分管副局长李光德同志为及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白天亲临一线指导救灾,晚上仍然带领科、站人员分析当天灾情,安排部署次日工作。
李光德副局长撩起裤管,露出几块仍然泛红的疤痕说,核实灾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
“7·9”暴雨期间,通往安县千佛镇的道路中断,据来自乡镇的报告,该镇宝藏村二组一处非预案点发生了泥石流,有人员失踪。得到消息,绵阳局分管副局长李光德同志立即带领地矿科有关人员,爬山涉水10多个小时,赶到了安县千佛镇宝藏村二组,了解了失踪人员的真实情况,核实了灾害是特大型滑坡,是相邻两山连续滑坡冲击所致:高山滑坡堤撞击低山山头引发再次滑坡掩埋了赵家园子板房并造成包括监测员在内10人失踪。第一时间,绵阳市国土资源局向省国土资源厅写出了情况专报。
陈立局长强调,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守,虽然普通,却是防灾指挥部署中枢。
绵阳国土资源系统严格落实24小时汛期地质灾害值守制度,暴雨期间,机关所有干部职工停止一切休假,随时待命奔赴救灾第一线。进入汛期后,规定凡是预计雨量超过50毫米,科室负责人必须到岗值班,雨量超过100毫米,局领导必须现场值守。值班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值班人员时刻关注汛期的雨情、水情、险情、灾情,随时抽查各地值班情况和群测群防专职监测人员的电话,认真做好地质灾害信息收集,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反馈,确保信息畅通,避免了误时误事。
国土部门还积极会同气象部门通过电视滚动字幕、广播、电台、短信、传真和网络等形式将地质灾害天气讯息及时发布到各地,保持高效畅通的预报预警,让各地提早知晓天气情况,提早做好监测和巡查,提早通知危险区群众做好主动预防避,为打好这次地灾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分管副市长李炜指出,专业队伍的力量始终是把工作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的依靠,当地群众的参与则是防灾的根本。
“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是绵阳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遵循的基本工作制度。汛前,加强与市水务、交通、建设、文教等部门沟通协调,加强各自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汛中采取群专结合的方式,合力开展了以“社”为单位地质灾害隐患拉网式排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良好局面。汛后及时要求平武、北川、江油、安县等地配合好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派驻的专业地勘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排查,认真汲取强降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时制定对策,确保安全度汛。
北川局先后分成5个工作组进驻全县所有乡镇,与乡(镇)、村社一道和四川九0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全面排查;平武局组织人员会同地质工程集团对各乡镇上报的34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进行了全面排查;江油局组织人员对各乡镇上报的18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进行了现场踏勘;安县局组织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省地矿局九O九队、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以及省地矿局物探队四个专业地勘单位共32人,紧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调查和集中安置点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涪城区、游仙区也组织人员和专业地勘队伍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全面再排查。
演练、培训,夯实防灾基础是实现减灾的根本手段。
按照“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有效避险”的应急演练要求,在主汛期前绵阳市各地组织开展了164次应急演练,北川、安县、平武、江油等地灾极重乡镇逐点进行了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所有基层地灾工作人员深入一线,积极利用各地专业地勘单位的力量,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的场镇、学校、医院、居民区、重大在建工程、矿山企业的群众及从业人员进行了广泛的防灾知识宣传培训。
部省领导要求把地灾防治作为生命任务,守护生命,成为杨德贵等系统一线监测员用生命守护的神圣使命。
7月8日晚,安县千佛镇普降暴雨,该镇宝藏村2组赵家院子的9户村民连夜转移到山上。由于还有4名老人不愿意转移,次日天亮,监测员杨德贵返回劝说,已转移的另外5名老人也回家拿生活用品。然而,家对面的山头突然发生垮塌,流过家门口的小河将房屋掩埋,杨德贵等10人失踪。
杨德贵是宝藏村2组组长,也是地质灾害监测员。8日晚,杨德贵挨家挨户敲门,叫群众转移。“大爷,这次雨特别大,很可能出现危险,还是转移到山上住一晚,比较安全。”村里面有4名老人,始终不相信会出现险情,不管杨德贵如何劝说,坚决不走。由于还有其他待转移群众,杨德贵便先将其他人带至预定安置点。安置点是一座小庙,距离赵家院子只有500米左右,但是在更高的山头。9日,天刚刚亮,由于转移时走得匆忙,5名老人便下山回家,准备拿些生活用品,再回安置点。
而那时仍下着大雨,河水将继续上涨。想到赵家院子还有4位老人没有转移,又有5位老人回去拿东西,杨德贵立即向赵家院子小跑下去,想尽快把他们转移出来。
上午8时10分左右,赵家院子对岸山体出现大面积垮塌,洪水泥石流腾空而起,冲出几十米高,赵家院子瞬间被泥石流和洪水淹没。
8日,由于下暴雨,杨德贵早早就出门监测地质灾害去了。当晚,暴雨来临,杨德贵在喊其他人转移后,最后敲开了自家房门,叫妻子照看好孩子,嘱咐其带着所有转移人员到安置点后,就继续查看灾情、转移群众去了。
而在安县高川乡,监测员们不辞辛劳奋战在转移群众的道路上。“幸亏是村组干部提前给我们打了招呼,要不然我们就难逃这一劫了!”7月12日,正在房前淤泥中掏捡衣物的安县高川乡二郎村三组村民陈金会说到9日凌晨洪灾发生时,仍然心有余悸。陈金会家里足有两尺多深的淤泥,大理石餐桌和几把椅子横七竖八的躺在沙石泥浆中,院子里栽种的花草早已不见了踪迹。
陈金会说,8日晚上雨下得很大,她按照村干部的提醒没有睡觉。凌晨三点过,她突然听见房子旁边的茶园沟里传来轰轰轰的巨大响声,顿感不妙,赶忙叫醒家人,冒雨往平时疏散演练的路线跑。
借着闪电的亮光,陈金会看见洪水夹杂着乱石树木席卷而下。
据乡干部介绍,茶园沟两旁分布着二郎村二、三组近60户群众。由于地震后山体松动,安县加快茶园沟地质灾害治理,筑起了挡土墙,并加固了河堤,疏浚了河床。
“哪里预料到洪水这么大蛮,不但冲断了道路,还把房子也给掩埋了。”站在被泥石流掩埋得只剩下屋顶的房子前,二组村民杨永军满脸愁容。尽快已经安全转移到街道学校临时安置,但杨永军仍然舍不得离开。
洪水泥石流来临前,杨永军家里还住着38个治理泥石流工程的外地施工人员,在他的指领下,大家全部有序撤离到了安全地点。
绵阳市坚决贯彻汛期“科学避让、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方针,按照“立足于早、立足于快,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坚持改临灾避让为预防避让,变被动防灾为主动避灾,6-7月实现成功避险16次,避免人员伤亡997人,最大限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绵阳市国土局)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