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帮扶矫正对象 从“心”出发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1-06-03  发稿编辑:韩春梅

 

 社区矫正工作任务之一是通过多种形式,使社区矫正对象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灵兴司法所在履行工作职能,开展日常社区矫正工作中,注重有教无类,在开展集中学习的同时,更注意个别教育,通过个性化制定矫正方案,创新新时代工作方法,运用各种帮扶措施,使社区服刑人员能够正确认识社区矫正,积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从而达到重塑人生,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目的。

细心调查客观评估

调查评估工作中,灵兴司法所注重实地走访,运用多种信息综合画像,力求了解真实情况,形成客观、公正的调查评估意见。

2020年灵兴司法所接到2个法院委托调查函,是一对夫妻涉嫌开设赌场被要求调查是否符合社区矫正条件。在调查中,司法所经过实地探访,听取村社、派出所多单位意见,综合考虑认为戴某有前科,村社对其不了解,家庭约束力小,不适宜社区矫正;黄某户口虽在外地,但本辖区有固定居所,在本地未造成不良影响且无前科。综合以上条件,并充分考虑了戴某黄某小孩的成长因素。调查结果为:戴某不符合社区矫正条件,黄某符合社区矫正条件。本次调查为后续对制定黄某的矫正方案、帮扶方式奠定了基础。

关心生活释法解惑

司法所针对工作中发现的社区矫正对象的困难,第一时间主动了解,根据需要提供法律建议,以人性为核心关怀关爱,结合社区服刑人员的年龄,家庭、案由情况有针对性开展道德教育、励志教育讲座,促使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的同时,提升学法用法尊法守法的意识。

2020年4月2日,黄某到司法所报道,司法所及时进行入矫宣告,成立了矫正小组。过年前夕,司法所通过常态性谈心谈话了解到黄某在街上逛街时,被陌生人以微信扫码抢劵的方式划扣了花呗上千元,还了解到黄某经常被朋友借钱而未打借条,黄某多次讨要无果。司法所针对黄某的困境,从专业角度进行了法律解答,建议黄某采取报警、录音等方式进行合法维权,并对黄某进行了心理辅导。

耐心疏导解开郁结

2021年4月9日,司法所针对黄某经常性手机未及时定位签到的情况,要求黄某到所说明情况。黄某到后对工作人员的询问不闻不问,态度抵触。经工作人员制造话题,耐心引导,了解到黄某因非本地人,当地无亲朋好友且未找到工作,生活作息颠倒,因此经常忘记签到,另一方面黄某认为不能外出,生活呆板无趣,想去成都找朋友散心。针对黄某的郁结心情,司法所工作人员进行了心理疏导,提供了工作建议,鼓励黄某改变生活习惯,积极面对生活,转变不能离开辖区、不自由的心态,并告诉黄某遇到困难可以到司法所寻求帮助。同时司法所对不准外出和请假规定进行了细致讲解,告知黄某不符合请假的事由,不批准外出,黄某对此表示明白,对司法所工作也表示了肯定和感谢。

自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灵兴司法所积极探索采用个别谈话、心理辅导等形式,与监管下的多名矫正对象进行沟通,促使社区服刑人员敞开心扉,主动接受教育、接受社区矫正,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有效做法,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水平。也为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维护辖区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心走访了解近况

灵兴司法所在帮教过程中注重争取社会各方面理解支持,发挥亲情、友情的感化帮助作用,鼓励社区服刑人员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重塑人生,回归社会。

5月,司法所对黄某居住地进行了走访。在走访中,司法所就黄某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和上次谈心谈话的结果与黄某公公婆婆进行了深入交流,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环境的影响力,劝导其家人对黄某多些宽容、关怀、鼓励和陪伴,促进建立起包容和谐的家庭关系,发挥矫正小组成员的作用,共同做好黄某的教育帮扶。黄某家属点头赞同,表示与黄某相处和谐,会努力转变生活习惯。

通过司法所一系列“心对心”的针对性帮扶措施,目前黄某状态良好,经常和工作人员沟通交流,不再有抵触情绪,也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下一步灵兴司法所将继续以恒心和决心做好对矫正对象的教育帮扶,使其在改正错误的同时重新回归社会,履行司法所的职能,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最终目的。 (李瑜婷)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