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的思考及建议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0-03-25  发稿编辑:韩春梅

 

以绵阳农信社为例

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共有贫困村520个,贫困户8.3万户,贫困人口22.7万人。近年来,省联社绵阳办事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省委、市委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以基层党建深度融合为平台,以破解群众“贷款难”为抓手,强力推进金融扶贫攻坚,取得较好成效。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到12100元,比2018年增加了3400元。全市2019年实现贫困人口脱贫9415人,贫困村退出46个,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至此,绵阳全市共有8.3万户22.7万人520个村摘掉贫困帽子;北川、平武实现高质量摘帽;贫困发生率由5.9%下降为零,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全域减贫任务,为2020年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受困企业生产经营、受困群众生活工作等受到较大影响,导致扶贫增收平台发展缓慢,贫困户增收严重滞后,脱贫攻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巩固深化前期扶贫工作成效,继续扛好金融精准扶贫“排头兵”的旗帜,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圆满战果,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就绵阳农信社金提高脱贫攻坚政策精准性,防止低收入贫困户和边缘户因疫情致贫返贫的融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省联社绵阳办事处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压实责任、夯实举措、狠抓落实,探索出扶贫解困深度融合的新路,有效推动了金融扶贫工作扎实开展。至2019年末,全市农信各项贷款余额545亿元。累计投放各类扶贫贷款46亿元,余额19亿元,其中个人精准扶贫(含扶贫小额信贷)信贷余额5.1亿元,占全市92%,1754名农信村官“双基共建”示范支部建设取得实效。
(一)建立扶贫工作机制,压实扶贫责任。
省联社绵阳办事处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下发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要点等系列文件,明确全年扶贫工作目标和工作举措,指导各行社持续深入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各县级行社设立扶贫工作队,负责扶贫工作的组织实施。在全系统建立起扶贫工作一把手负总责,所属人员各司其职的工作责任制,为扶贫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综合施策,夯实精准脱贫基础。

省联社绵阳办事处始终坚持找准关键点、抓住支撑点,集中发力,精准施策,切实把握精准脱贫工作的针对性和长效性。一是与各级组织部门共同搭建“深度融合共享”平台,基层网点支部与当地村(社区)支部签订共建协议书,设立共建活动室、公示服务信息,并选派农信干部在共建村(社区、企业)担任“村官”作为服务联结纽带。二是积极探索“产业带动+精准扶贫”模式,搭建“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平台”,为贫困户的农、林产品销售和就业牵线搭桥,同时用活“银行+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建立联结机制,将贫困户的利益同产品发展有机结合,激发内生动力。三是利用自身点多、面广、人熟、地熟的综合优势,结合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创新金融产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3年以内的“免抵押、免担保、政府贴息”扶贫小额贷款,执行优惠利率,减轻利息负担,搭建金融扶贫绿色通道,进一步降低贫困户融资成本。四是认真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对帮扶村分别派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分别为帮扶村制定年度帮扶计划表,指导各党支部对辖内贫困村、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帮扶。五是充分利用乡镇赶集日等契机,深入各乡镇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向广大群众宣讲反洗钱知识、征信知识、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金融知识,切实为广大老百姓进行金融知识“扫盲”。六是完善基础金融服务,全力推进电子银行等现代金融服务,大力布放金融机具,乡乡有自助银行,村村有便民终端,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七是持续为贫困户子女上学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要想拔出穷根,改变落后思想、提高致富技能是关键,全力支持教育扶贫。

(三)坚持整体推进,金融扶贫见成效。

省联社绵阳办事处积极探索近3年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金融扶贫模式,如平武农商行“精品民宿贷”、三台农商行“产业扶贫贷”、“企业+贫困户+农商行”产业链金融扶贫模式、“1+N”担保扶贫模式、北川联社依托“农信脱贫直通车”大力推广手机银行“e贷通”,努力让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为进一步创新脱贫攻坚融资机制,拓展金融合作领域,绵阳农信社积极探索和实施“一机制+四模式”工作法,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金融合作体系,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脱贫办转发全市金融系统借鉴学习。近年来,绵阳办事处先后获市总工会、人行绵阳市中心支行金融助力精准扶贫劳动竞赛综合先进集体,扶贫包村先进集体,省农信联社金融精准扶贫先进集体。有力彰显了绵阳农信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金融精准扶贫主力军银行形象。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发展不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增加。从整体上看,受自然条件、基础条件、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制约,有一部分贫困村仍未培育形成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现有企业规模小,整体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规模产业链,辐射带动能力弱。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不强。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部分贫困户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劳动技能,导致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三)逾期贷款问题逐渐显现。产生逾期的原因既有贫困户认识和经营能力的主观因素,也有因政府贴息不及时等客观因素,不利于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工作开展;对2017年识别退出的贫困户已发放贷款,政府不贴息、不担保,风险难以控制。

(四)扶贫小额信贷存在潜在风险。“5.12”地震极重县部分农户诚信意识淡薄,把信贷资金当“救济款”,贫困户分险单一,农业保险未全覆盖,增加了扶贫贷款风险,增加政府分险基金和分担比例刻不容缓。

(五)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目前仍有相当部分贫困户因企业未开工等影响未能外出务工,部分贫困村和“插花式”非贫困村缺少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三、对策及建议

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部门应对疫情细化措施,扶贫小额信贷可采取适当延期还贷、简化业务流程,加强风险监测防范等措施,积极化解疫情影响,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对于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扶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扶贫主体,可考虑给予生产补贴和贷款贴息支持。

(一)着力抓好个人精准扶贫。一是持续坚定扶贫小额信贷“两个100%”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扩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评级授信面,以“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模式,持续加大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做到应贷尽贷。二是持续关注脱贫户、临界农户、异地搬迁户产业发展及后续融资需求,积极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全力满足农户生产生活融资需求,有力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再返贫。三是做好助学贷款线上办贷业务宣传推广,积极推行一站式线上办贷服务,持续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工作,帮助贫困学生圆梦大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四是持续加大创业贷、民宿贷和农家乐贷款投放,积极支持“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文创”“农业+电商”等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

(二)着力抓好产业精准扶贫。一是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风险保障基金试点贷款工作,有效对接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融资需求,积极支持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努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二是深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广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积极探索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抵押贷款等业务,不断丰富融资担保方式,切实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可获得性。三是用好用活扶贫再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持续推广“龙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扶贫模式,强化其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奔康,进一步提升产业扶贫的质效性。

(三)着力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找准结合点。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各行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创新特色信贷产品。一方面要营销银行卡业务。围绕乡村项目、消费领域、支柱产业、政府工程和乡村公益项目,大力营销银行卡业务,争揽中高端乡村客户;实施“走出去”营销战略,壮大银行卡业务营销团队,重点向农民工营销银行卡业务,做好流动乡村金融服务;以银行卡业务为媒介,争揽乡村客户资源,抢抓乡村振兴发展先机,以特色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抢占乡村振兴金融市场。另一方面要致力化解“乡村信贷瓶颈”。大多数乡村民房是集体土地,原则上不能作为信贷抵押物,导致农户“贷款难”现象存在。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要扩大乡村信贷抵押担保范围,切实推进“政担银企户”五方联动模式增量扩面,探索推出适应乡村振兴的“贷款+担保”“贷款+补贴”“贷款+担保+保险”等信贷品种,稳妥试行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在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农村金融机构还要开发乡村信贷“互联网+”业务,发展生猪贷、粮食贷、特色贷,在乡村信贷服务与乡村信贷管理上实现新突破,从而全面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四)着力抓好扶贫贷款风险防控。一是对已经逾期形成不良的扶贫贷款,特别是去年以来陆续被清退的扶贫小额信贷,要主动加强向政府扶贫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利用村风控小组、农信驻村干部、金融联络员等力量,及时做好清收处置。二是对即将到期的精准扶贫贷款,要切实加强日常管理,及时发现、化解风险隐患,对贷款到期仍有用款需求或因非主观因素不能全额偿还贷款的,要及时办理续贷或展期手续。三是全面规范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对新增贷款严格遵循实贷实用、户借户还的原则。总结推广“政担银企户”财政金融互动扶贫模式,推动对产业金融精准扶贫贷款进行贴息分险;积极探索将农业保险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引导贷款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参保,促进产业扶贫真正长远可持续。

(五)着力抓好基础金融服务。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建立金融知识普及工作长效机制,结合“金融知识进贫困乡村”活动,联合开展针对贫困群体的专项教育培训,帮助贫困户学会用金融脱贫。要聚焦基础金融服务“空白”,持续加大电子金融机具布放,妥善扩充基础金融服功能,依托金融科技手段,不断提高贫困地区金融覆盖面和智能化水平,努力打造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让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网更密、更接地气、更加深入。要重点做好贫困地区电商扶贫,具备条件的行社要加快复制推广“蜀信e·惠生活”农村电商平台在贫困村的应用,充分发挥四川农信网络优势,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彻底打通购销渠道,让贫困地区更多农产品入驻农信电商平台,帮助贫困地区农户及时地将产品转化为收入,助推产业脱贫。同时积极吸纳贫困户到电商平台服务点就业,增收脱贫。

(六)着力抓好对口帮扶工作。要按照年度帮扶计划,做好8个村的帮扶措施落地,确保村退出、户脱贫各项指标顺利完成。指导市、县机构要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安排,持续抓好联系贫困村“人才帮扶”“资金帮扶”“党建帮扶”“教育帮扶”四项举措落地生效,加快培育贫困村脱贫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完成好各自“一对一”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任务,确保如期实现脱贫退出。要将联系贫困村努力打造为“金融精准扶贫示范村”,将农信的扶贫工作、所做努力更加形象具体的展示出来,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引领脱贫。

(七)着力抓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脱贫质效,难点在“造血”。一是要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当前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环境还有待提高,投放的扶贫信贷资金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信用风险,这会影响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因此应加大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保障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给贫困人口足够的“造血”时间。二是要加强脱贫引导。贫困人口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等、靠、要”的观念依然存在,创收渠道十分有限,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比较低,扶贫工作容易演变成简单的“输血”行为。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贫困人口进行生产经营的引导,发挥自身优势,持续跟进,提升“造血”质效。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农民金融夜校”“萤火虫工程”等活动,持续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将诚信理念深植人心,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信用环境。持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并将评定结果与信贷政策联动,对信用户、信用村实行更为优惠的贷款授信和利率定价政策,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重信守信。因地制宜推广金融精准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模式,变个人征信为集体征信,构建村民之间利益联动机制,重塑信用环境,努力构建扶贫攻坚长效机制。

(八)着力加强金融扶贫政策业务宣传。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主要媒体,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金融服务站以及村组、社区等公共宣传栏,大力开展金融扶贫政策知识的宣传培训。及时梳理、总结精准扶贫金融服务工作中的典型经验、成功案例、工作成效,加强宣传推介和经验交流,促进形成各方关注、多方参与精准扶贫金融服务的良好局面。

(九)着力抓好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全市农信系统将继续贯彻落实好各级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把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作为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安排,践行“三严三实”精神,针对“四个意识”、政策落实、责任落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干部能力素质、资金使用监管、督导调研、精准退出、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等10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组织开展好“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活动。坚决防止和纠正金融精准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解决好金融精准扶贫领域存在的作风问题。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将作风问题治理贯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全过程,实现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

疫情已成为影响今年脱贫质量的最大因素,为此四川农信必须正视困难,提高金融脱贫攻坚政策精准性,有针对性地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尤其是要抓住重点,从解决外出务工、扶贫产业、产销对接、优化扶贫资金使用,防止农户因疫情致贫返贫等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抓起,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把金融扶贫工作一项一项落到实处,用实际行动交出合格答卷,让“四川农信.四川人民自己的银行”的旗帜在四川大地高高飘扬。(作者:覃才荣)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