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脱贫攻坚必须下一番“绣花”功夫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8-08-28  发稿编辑:韩春梅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还有约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未来三年,中国的这场“攻坚战”到底怎么打,这份意见设定了任务书、部署了作战图。这其中,一系列涉及贫困地区民生大计的目标和承诺,备受期待。(8月20日中新网)

攻之愈深、其事愈艰。当前,我国还有600多个贫困县需要脱贫,剩余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石山区、深山区、极端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地区,发展脱贫产业难度极大,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很薄弱,已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如何让这些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美丽蜕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3年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要脱贫,对贫困群众居住、医疗、教育、交通、环保、电力网络等民生项目还提出具体目标,更要求注重发挥考核作用,做到扶贫工作有奖有罚等,这为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绝对贫困问题绘就实践路径。接下来,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用“绣花”功夫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绣出新时代幸福美好新生活。“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今年,我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上作出了极大的政策扶持,全民攻坚是我国扶贫的真实体现,各级部门团结一心,携手并进,势必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为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奋进。

下一番“绣花”功夫,就是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要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涉及到扶贫开发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抓住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着力整治过去大水漫灌式扶贫的弊端,开启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模式,新篇章。精准扶贫的核心理念在于从真从实,贫困户认定实实在在,扶贫措施实实在在,扶贫成效实实在在,不能只搞开开会、填填表、报报数据、学习文件这样的花架子,不能满足于逢年过节慰问、送油送米这样的表面工作,更不能弄虚作假、优亲厚友,出现被脱贫、返贫、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样的现象。

搞好精准扶贫,必须全面动员,凝聚合力,既要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扶持,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使精准扶贫更加便捷和高效,更加的富有时代的特色。抓产业促就业。发挥资源优势,研究市场需求,发展一些可持续的产业和“短平快”到户增收项目,努力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努力实现未就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已就业劳动力稳定就业。坚持分类指导,因村施策,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联动发展模式,切实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提升。对照贫困村退出标准,逐村排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项情况,开列清单,逐一完善,解决政策到户到人“最后一公里”问题。(周一)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