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用科学精神指导历史教学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6-10-11  发稿编辑:韩春梅

 

盐亭安家中学   赵  跃

【内容提要】历史学科担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时代责任。对于七年级新生来说,历史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陈尸烂肉”会感到特别陌生,继而会对历史课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如何让学生顺利度过学习历史的“危险期”,如何让学生在历史课程中有所收获,本文将以自己的一些教学体验来为破解这一教学难题提供一些借鉴。

本文所说“科学精神”是指那些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审美情趣、符合认知规律、符合教改理念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关 键 词】科学精神    指导    教学    检测

历史课是学生转型时期新设的一门课,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又特别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早已成为“过去式”的“陈芝麻烂谷子”和“陈尸烂肉”,自然更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最大障碍。此前,我们大多数教者都以强行灌输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学生都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但是,教学的效果很却不理想。其典型的现象就是学生要么在课堂上呆若木鸡、无所事事,要么完成作业错漏百出或者抄袭,考试要么记不住相关内容而不能正解作答要么不能灵活运用……因为这种“侮辱性”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适应当今新课程学习的需要,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

针对历史学科的具体特点和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我曾作过较多的尝试,迄今为止,自认为找到了一些具有较强科学性的方法。

一、客观复活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麻烦”之处就在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名词而是一个与时间、地点、人物、相关背景、发展过程、结果及其影响等诸多内容相关联的“综合体”,要学生单纯地记住这些相关内容实属不易。面对学生一次次的挣扎、一次次的失败和一次次的绝望,我的心里也很沉重。如何让这些“死人”活过来、让这些“死事”清晰起来,我发现,用“故事”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喜欢听故事,我在备课时就针对教学内容先上网查找有关事例,然后将这个情节的前因后果连缀成故事给学生“演讲”,再后让学生来揣摩古人在此时的所思所想,最后让学生来辩析这个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人物的“生活”中,他们将不会再是“旁观者”和“听众”,而是活生生地与古人交流了一回,这样学起来不会再感到枯燥无味,而且获得的体验也深刻,当然也会觉得较好一些。除了用故事复活“死人”以外,还可以利用电影电视、多媒体技术等进行教学。

二、有机开发课程资源:如果说历史教科书中事例“太单调”、“太教条”的话,那么将书本中的内容引申到社会生活中,既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灵感。我将“课外‘课’”主要设定为两种,即“身边的历史”和“生活中的历史”。

1.身边的历史。因为书本中的内容并非是发生在当地当时的事情,这让学生来说,未免会有“遥远感”。为了克服这一跨越时空的障碍,我将书本中的一些内容“辐射”到我们身边,让学生通过眼前摸得着看得见的类似事件来感知古人的生活。例如,将我们周边的祠堂、寺庙、墓葬、遗址和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典故等等纳入教学内容,学生不但有新鲜感,而且还具有亲近感;学习的激情自然有所提高。

2.生活中的历史。书本中的那些人和事有的“远在天边”、“陈在上古”,有的已经消亡或者正在淡出我们的视野,这些因素无疑也会加剧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为克服这类困难,我将书本中诸如战国时的“牛耕技术”和西汉时的“丝绸之路”引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去感受历史的变化。例如,关于“牛耕技术”,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系列:A查阅资料,弄清“牛耕技术”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B走访老农或长辈,了解近现代“牛”作为生产力的社会现状;C深入家庭生活,感受近些年来“牛的命运”的转变;D组织探讨,未来牛的出路。又如,在关于“丝绸之路”的学习中,结合盐亭曾是“丝绸大县”、安家曾是朝廷贡品“鹅溪绢”产地等史实,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即将消失的辉煌》系列:A查阅资料,列举盐亭丝绸的悠久历史;B探访近现代丝绸对盐亭经济的贡献;C结合现实生活看看盐亭丝绸产业的现状;D展望未来,说说“丝绸”的新内涵等。其次,还可以利用民俗活动、重大节日等庆典来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另外,历史知识还应该包含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等。

三、系统制订复习方案: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还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复习不但可以为“知新”打基础,而且还可以很好地与遗忘作斗争;科学的复习方法,更是能事半功倍。历史教科书在编排上虽然各单元注重一个主题,各课时注重一个知识点,但社会的发展进程却具有连续性,即就是说,各个时期的各个事件并非是“孤立无联”的。正是这些原因,才更好地体现了历史有规律可循的特点。将各章各节的内容按相关或相似的特点连缀成一个系列进行比较学习,就是一套科学的复习方法。相关做法略见附后《复习提要》。

四、教会学生辩证唯物史观:朝代有建有灭,国家有兴有衰。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民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但统治阶级的决策作用也不可忽视。许多历史教学者都喜欢将历史进步的功绩完全归集为人民群众,而将国家衰败的罪过完全归集为统治者,这是违背客观事实的。我们应该教学生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分析事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这对学生将来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科学严密地检测效能:“考试也需要‘技巧’”,是我从教以来“亘古未变”的主张。因为,科学的检测方式不但能激发教师的“教改”热情,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从而很好地化解历史学科难教难学的尴尬局面。检测题应该注重形式多样、思维灵活,努力避免将单一的“时间”、抽象的“术语”、模棱的“命题”、生僻的“材料”等内容列入其中。检测的“技巧”应该体现命题的“主观性”和答题的“客观性”高度吻合,体现检测者的主观愿望与受测者的实际能力相对一致。本人“自恋”地认为,《复习提要》的某些命题即具有很好“技巧”,亦完全可以承担“检测”的使命。

教学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具有“专业性”的工作,并非“三教九流”之徒恣性可为;检测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的评估措施,也不应该草草率率而为之。只有“教”与“学”的互动、“检”与“教”的统一,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