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呲必中国”说明有的高校教师病得不轻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11-19  发稿编辑:韩春梅

 

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在4版整版刊发的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高校有的教师“呲必中国”,这些老师已经病入膏肓。

正如一位大学生留言所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有的老师张口闭口“瞧瞧人家国外”,好像真的是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

如今,的确有那么一些人,成天吃饱了没事干。尤其是有些退休者,领着高额的退休工资,眼中却看不到一点光明,一说到国家大事便“怒不可遇”,在他们眼中,外国到处都是“解放区的天”,而国内到处似乎都“长夜难明”。

如今,这股“呲必中国”之风已经吹进了高校。一些高校教师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笔者是中学教师,常听到一些在高校读书或者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讲大学“轶事”,一些老师的话真的很令人吃惊。他们结合现实问题,谈到好的,往往都是外国的,不好的,全部都是中国的。好像祖国是全世界不是的发源地,而这些不是一到了国外就自然自愈一般。他们全然忘记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全然忘记了,大学是出人才的地方。他们更没有考虑大学生,脚踏出校门就进入社会,这会给这些未来的建设者带来什么心理?

正如《辽宁日报》配发“编者的话”:大学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除了知识的传递之外,还承载着为中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

虽然“呲必中国”可能只在少数老师中存在,但是,这少数教师真的病得不轻,而且他们已经将他们的病向学生传染了。

在所有的教师中,大学老师接触高层时间多,出国交流机会多,是真正的见多识广者,他们的话对学生影响也最大。按理,大学老师应该谨言慎行。更不应该把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和牢骚也带到课堂上来,都让大学生们也随同他们心情很灰暗。

大学是教化人的地方,大学生的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往往就在大学起底或者养成。病得不轻那些大学老师们,谨言慎行吧,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走向深渊。
(江油市双河镇  刘刚 )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