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文明的哲学思考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03-03 发稿编辑:
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阶段,现正进入网络文明时代。
运用唯物辩证法及其发展的观念看待网络文明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半年新增4800万。其中宽带网民数1.63亿,手机网民数达到5040万人。目前中国网民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预计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16%,但仍低于19.1%的全球平均水平。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处于极大的改变之中,因此说,信息社会网络文明时代真正到来了。对此事如何看待,我认为首先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及其发展的观念来看待。
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当今人类的网络文明,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它是物质与意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结合的科学产物,它不是虚无缥缈的虚拟世界,而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比如我们的党和人民政府办的网站,特别是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网等中央重点网站,还有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等,能说是虚拟世界吗?现在,哪个行业和部门离得开信息网络?网络文明普及率虽然全球只占19.1%,中国只占16%,但其参与者的年龄和知识结构都是不容忽视的。中国2.1亿网民中,50岁以上的仅占4.1%,5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壮年占95.9%。未来世界,归根结底是属于青少年的,谁能在网络文明中占领更多席地,教育好并争取到更多的青少年,谁就能赢得未来的胜利。从知识结构看,文盲和科盲离网络文明较远,有的根本沾不了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与网络文明距离太远或者沾不了边,其生产生活必然困难落伍。何况网络文明还在迅猛向前发展,进一步普及。我们应当正确看待网络文明并正面迎接它的洗礼与挑战,这才是客观科学的唯物主义态度。
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审视网络文明
当前,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审视网络文明,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实事求是地正面对待网络文明,正确认识信息和信息技术及信息社会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思维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科学。人类诞生,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始,思维就有了,随后思维科学就产生了。思维可分抽象思维、具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科学思维、艺术思维、创新思维等多种多样。创新思维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在前人所有正确的科学思维基础上,引入新的因子而创立的一种原创性的思考方式和过程。比如当今社会引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而进行的科学的网络思维,就应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当今世界,信息爆炸式产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网络迅速扩展普及,人们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与发展,因而人们需要运用崭新的网络思维来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比如,我们看到的“互联网政治”、“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文化”等概念,就是网络思维的产物。
创新理念就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信念的升华。我们正处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宽带、无线、智能网络不断迅猛发展。互联网突破语言文字的壁障,突破旧有的思想观念,甚至跨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已经涉及到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行业和部门。这使人类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产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迅速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当今世界,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要看经济实力,政治和军事与外交的能力,还要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与文化软实力,看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及社会和谐稳定程度,更要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水平,因此,当今各国纷纷提出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政策、新规划。比如有的国家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地球”的概念,有的提出“创造人类的智慧”、“创造国力的源泉”等新理念。
面对当今全球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机遇新挑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响亮地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他特别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个方面创新”。“创新”二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处显示,创新理论在报告中得到深刻全面地阐发。特别精炼的是“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此话此理特别给人鼓舞、振奋与启迪。
网络文明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较为高级的阶段,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大趋势、网络文明方兴未艾,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不少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也已经认识到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信息网络作为办公平台、商务平台、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扩大与人民群众联系和对外交往的桥梁与渠道的重要特殊作用,纷纷进入互联网,受到广大网民好评。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发展网络文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包括先进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我国的网络文化,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新形式。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社会,网络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源泉之一,这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内容与形式。中国网民迅猛增加,充分说明越来越多的民众进入了现代化,喜爱上了网络文化并积极参与其建设与管理,对此不应大惊小怪,“谈网色变”,而应为之欢欣鼓舞,力量倍增。当然,对网络文化必须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以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与创造的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上要同等重视,既重建又重管,既重硬件又重软件建设。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继续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网络文化逐步规范化、法制化。要进一步增强行业自律、网民自律意识和依法文明办网上网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知识产权意识、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及人权意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优化网络环境。要继续抓好重点网络建设,大力培育网络骨干和优秀人才。县级以上的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大力推进网络办公,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网络办公能力。要认真抓好重点网站的建设与培育,不断更新网上内容,畅通网络渠道,真正架好党和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发挥好网络宣传引导和信息公开共享的作用。要注重培育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写作与上网用网能力强的优秀作家和写手,用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作品去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友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特别要看到网络文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要充分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来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网络文明从城市走向乡村,走遍每个角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与未来。当然,网络文明前进的道路同样是曲折的,但我们坚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科学战胜愚昧,先进战胜落后是必然的历史规律。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