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深耕一片草原,等候一群骏马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4-02-27  发稿编辑:韩春梅

 

—我眼中的银行“开门红”

 

从事农信工作十年,第一次接触“开门红”,还是2014年刚到网点的时候,在全县最远的网点,在还算银行业“高光”晚期,我对“开门红”的感受其实并不直观深切,后来一直在综合条线,转眼间已过去十年。十年后,我从综合岗调到业务岗,从“码文字”到“码数字”,从“开门红”的执行者到策划者,算起来才是真正接触“开门红”。虽然这段路并不长,但于我而言,个中经历和收获弥足珍贵。

今天,我想谈谈我对“开门红”的看法。

一直很疑惑,银行的“开门红”,到底是怎么开始的,又是如何延续至今的,带着这些疑问查阅了些资料,然而并没有官方的说法,只是有资料显示“开门红”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的某保险公司,该公司以某寿险产品费率将在农历新年后有所提高为由,在每年1月至春节前的阶段开展大量营销工作,提前锁定客户。这种模式大获成功,后来其他保险公司纷纷效仿,进而形成整个保险业、银行业,乃至其他行业的潜在惯例,也有地方称之为“劳动竞赛”“春季攻坚战”等。

这样算来,“开门红”也有30年的发展历程了。

然而,每年形势在变,客户需求在变,每家银行所处的发展周期有异,因此银行的“开门红”工作也一直在求变、求新、求精的道路上。没有哪家银行的经验可以被完全复制,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作路径,看似只有三个月,仅占全年的四分之一,但任务量、业务量、资金量却占到全年一半以上,地位举足轻重。正因为如此,“开门红”对银行的重要性连年俱增,作为当今时代的银行人,相信早已是谈之色变,因为辛苦一百天,还是躺平一百天,决定了全年工作的主动,还是被动。

不管是银行,亦或是客户,我们都身处同样的大环境,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客户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对利率价格越来越敏感,议价能力也越来越强,银行业态早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每年毫不例外,结果也不出意外,产品同质化,利率透明化,获客难、活客难、留客难、提客更难,线下客户到店率下滑,线上客户获客率不足。当这些问题成为一种状态,我相信那也一定是常态。

有时不禁感叹,对银行而言“开门红”是工作,数据是结果呈现,那对客户而言又是什么呢?

我以为,“开门红”之所以能成为“开门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一个是“资金回笼”,一个是“消费升级”。一方面,每年春节前后,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资金该回笼的回笼、该结算的结算,资金流转频繁,交易结算增加。于是,银行触达用户的机会随之增加,留住客户的机会也随之增加,“资金回笼”给银行带来了规模和效益的双重发展机会。另一方面,随着资金回笼,客户兜里就有钱了,要么消费,要么理财,无论哪种行为,结果都是资金流转迅速扩大,“消费升级”为银行发展创造了条件。

现代学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有鞋匠,不是因为鞋匠需要工作,而是因为人们需要鞋”。我想,我们银行的“开门红”也是如此,银行之所以有“开门红”,不是因为银行需要“开门红”,而是在这个时间段里,更多客户刚好有需求,才促成了银行的“开门红”。我相信,不管周遭形势如何变化,无论经历过多少“开门红”,从来都没有一蹴而就的“开门红”。“开门红”之所以能红,是因为客户长时间的信任积累,只是刚好在这个时间点促成爆发。

因此,我们在声势浩大地布局开展“开门红”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多地从客户角度出发,多想想到底什么是“开门红”呢?

不要去拼命地去追一匹马,要在草原上种下一片草,待到明年春暖花开时,草原上自然会有一群骏马。

我想,“开门红”大抵如此。

                        (四川梓潼农商银行  贺佳芬)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