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有知音,管弦少年奏心声。善曲歌罢和风煦,中国梦里处处春!”。四川江油,是唐朝诗仙李白的故乡,穿越太白碑林、登临天宝楼,伏案少年故宅陇西院,祭祀于太白祠,不禁也要在漫坡古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的传说也是当年诗意古梓州的传说,影响诗仙一生的涪江河畔“铁杵磨成针”,便让他文才富丽俊逸“梦笔生花”。据说,诗仙李白的母亲曾梦见长庚星入怀,于是有“浣纱得鲤”的典故,这也无不彰显出文学大师的浪漫风骨。“美不自美得人而彰”,李白、杜甫,从唐朝的诗仙到诗圣,今天,古城的诗歌大道蓝花迎客,水上集市透露出当年的诗画休闲,还有“春江花月夜”如梦如幻,无不回味出盛世大唐的文明绚丽。
杜甫,河南巩县人。号少陵野老,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合称为“李杜”。后人为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李白与杜甫又被尊称为“大李杜”,杜甫也被叫作“老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杜甫影响深远,被誉为“诗圣”,其诗作被誉为“诗史”,由其创作的《春望》、《北征》、《三吏》、《三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更是家喻户晓。杜甫重在儒家的仁政思维,早有“致君尧舜禹,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其在世虽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华文化和日本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人生贵在相知,相知重在急难;患难识朋友,谊长情永在。”在2008年一场汶川里氏8级大地震,让杜甫的老乡河南人与李白的老乡四川江油人结下了“对口支援、科学重建、务实重建、和谐重建、阳光重建”之缘。从河南到四川江油的援建项目、援建技术、援建产业今天已是遍地崛起。当年河南省在党中央的号令下投资30多亿元,出动援建干部1.5万人次,实施“以江油城乡住房、学校、医院、水利、交通、产业园”等民生发展为重点的援建302个,推动以“支警、支医、支教、支农”等为切入点的技术援助,强化了河南优势企业与川西北企业的联姻升级。让“李白故里”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河南援建的中心小学、有一所乡镇卫生院、有一所敬老院,使江油老城面积扩张了12.6平方公里,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市民生产生活和出行条件,增强了科学发展的造血功能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创造了友好援建的“河南奇迹”,在巴山蜀水树起了“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的中原形象。
今天的李白文化位于江油市青莲镇,规划面积1.8万亩,预计项目总投资可达100亿元以上,将分三期建设,前年的CCTV“西南月·中华情”中秋文艺晚会也在青莲举行。从中大家也体味到川西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这儿的“磨针溪”将自然小景与水上集市相映成趣。读懂“磨针亭、磨针遗址、暮云春树、粲花之论、梦笔生花、由水流觞、竹林迷雾、一道青、满月入镜、浣纱得鲤、蛮婆古渡、水上集市”的确需要一番功夫。通过精心改造的溪流两岸正在变得山水环绕、风景秀丽,处处与人以惊喜。然而,蛮婆古渡却是最亮眼的地方。“蛮婆古渡”投资超过7000万元,占地28亩,正被打造成集休闲、娱乐、观光、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水上集市。修缮一新的太白祠已恢复文化祭拜功能,结合农村水系改造长青堰、涪济堰、磨针溪等完成了水道疏浚,通过引清流、增水量,为民生产业打造出清新明快的水环境。太白碑林周边还对金樽广场、南大门广场进行了提升,其移栽的新木、铺设的草坪让碑林更富感染力。与之相邻的“太白古村落”,让文旅与新村完美融合,早已安置地震灾区乡村群众442户。整个村落融居住、商业、休闲、度假于一体,结合幸福美丽新村的规划设计,村民已在此经营餐饮、旅店,并且还借助诗歌名镇的“春风”获得了更多小康收益。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