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亚娟
“时光如白驹过隙,恍惚而已”,转眼之间,我来绵阳《市场信息》报实习已有一个月了……不得不感慨“这日子,过得多快呵!”
我是经作家王京引荐于4月1日到绵阳《市场信息》报谒见许登祥老师的。坦言之,我是冲动之下,独自一人,从河南奔赴绵阳的。作为一个外乡人,我的内心是不确定的;作为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我的内心也是不自信的(社会的水到底有多深,我也是一片茫然)。
犹记得,初来时分,绵阳《市场信息》报的总编许登祥老师看过我的简历后,就问了我几个关于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当时,心里难免紧张,但还是礼貌地一一作答。许老师听完我的陈述后,略作沉思,决定先让我在《市场信息》报实习一个月,如果能力突出,就可以长期录用。那一刻,我是很开心的,毕竟自己刚刚离开校园,还一个人傻乎乎地跑这么远,内心是尤其缺乏安全感的。能够尽快找到一处歇脚的地方,一个锻炼的平台,心情,毋庸置疑,自是欣悦的。就这样,我踏上了通往我美好人生殿堂的第一个台阶。
生活暖心
在生活方面,许老师对我很是体谅、照顾。初来乍到,我除了旅行箱、笔记本电脑、手提包之外,别无他物。许老师看到了我的窘境,念及我还没有领工资,若是要我去市场上买被子、褥子等生活必需品,经济方面肯定会紧张,所以许老师就从自己家里取了一条毛毯、一个床单,一个被子,让我暂且将就。话是这么说,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心下,已是十分感怀。
我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平日里虽也吃些米饭,但大体是以面食为主。绵阳,从地理位置、植被气候来划分,已是属于南方了。这边居民的生活习惯也是以大米为主,很少有人吃面食。有时候,恰逢周末了,许老师或者买了刚出炉的馅饼,或者煮了面条,唤我去他家里吃早餐。许老师的爱人李娘也是随和之人,十分友好、热情。总之,每次去许老师家里蹭饭,都能找到一种家的感觉。每每此时,我都会想起一个典故来:“莼鲈之思”,是呵,口里嚼的是家乡菜,心里念的、却是思乡情啊!在此,对许老师给予我的热心帮助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工作顺心
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收获很多,也成长良多。这一个月,我主要是负责整理《市场信息》报的评估材料,按要求需报送评估机构的材料共计十九条,按规定需接受专家实地考察的材料共计三十余条。绵阳市市场信息协会主办的《市场信息》报自1993年8月21日创刊以来,已经23年了,现已连续出版990多期,自创刊以来,已发布原创稿件105000余条,图片42000多幅,拥有会员单位多达600余家,在绵阳社会团体类单位中名列前茅,对于促进绵阳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所以,协会的各种文件、材料繁多,纲目、细则繁琐,我倍感压力(因为所有材料,全部交由我一人负责整理)。“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也只能静下心来,调整好心态,一点一点分类,归纳,汇总,撰写……慢慢的,开始感觉有了一点眉目了:比如2000余字的社团简介,不仅要叙述得详尽,还须概括得精简,所以面对大量的文字材料、数据消息,大刀阔斧删减之余,还需反复拿捏、仔细体味,句句慎重、字字斟酌。
这一个月里,我整天都是面对着笔记本电脑,不断地查阅、编写、删减、修改、完善……原本是只“网虫”的我,现在下班之后,却是连电脑都懒得碰了。
“五一”小长假之前,我整理的需报送评估机构的《评估材料》,十九条大纲已经初步成形,我请许老师过目,许老师看罢,肯定了我的努力与付出,当然,也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与建议。我都认真听取,仔细修改,使稿子日渐臻于完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终于,5月9日,我负责整理的评估材料已接近收尾工作,我的内心当然欢喜,但是与此同时,学校也在加紧催促毕业论文及后期答辩诸多事宜了,所以整个人都是很焦灼的状态,似乎,只消一粒火星子,就足以把整个人给点爆了……也许,我也是濒临压力的临界点了罢。
但是,当我终于把敲定的稿件交付给许老师,也里感觉:真好,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不管这份多达180余页的评估材料是否完善,是否能够争取到一个相对较好的评估结果,都是“且由他人评说了”。对我自己而言:我已经尽力了。我问心无愧。
在《市场信息》报,我跟春梅姐(《市场信息》报的发稿编辑)走得比较近,春梅姐待人热情坦诚,做事细心踏实,潜移默化,让我在做人、处事方面都有所长益。记得四月初,也就是我刚来《市场信息》报的时候,天气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春梅姐患了重感冒,咳嗽不止。在办公室,我听了都感觉心疼,就敦促她买药吃,要不就请假休息两天,身体要紧呵。春梅姐解释道:“办报纸,不比别的(工作)。新闻具有时效性,必须得及时刊发出去,才能起到宣传效果。再者,在报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一旦有谁掉链子了,就会影响整个报纸的如期印刷出版,这个后果是大家无力承担的。”我点了点头。春梅姐,言语简单,道理却是深刻。是的,对待工作,就该做到尽心、竭力。春梅姐的那次重感冒,反反复复,折腾了长达三周的时间,前前后后,共喝了11幅中药。
据我所知,《市场信息》报有好几位员工,如责任编辑李红茹、秦敏,业务主任唐梅,司机高军等,其工龄都长达20余年了,无论《市场信息》报处于高潮还是低谷,他们都做到了“以心换心,不离不弃”。20余年呵!我很难想象:能让员工心甘情愿守候20余年的工作岗位,究竟潜藏着怎样的力量与魅力?也许,那样的一份工作,带给员工的“安全感”与“归属感”是很接近“家”的感觉吧。一个社会团体,能做到“用感情留人”,如此这般,真的挺好。感谢《市场信息》报,带给我关于青春的磨砺与美好的记忆。
旅途怡心
工作之余,趁着周末闲暇,我走近了绵阳这座城市,去触碰山水纯净的气息。
晚上,一个人,在铁牛广场看“灯光秀”,感受着江面送来的习习凉风,那种感觉,真是惬意。细雨霏霏的日子,去爬富乐山,山不算高,煞是秀气,置身其中,恍若踏入室外桃园,森林氧吧……真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时之间,灵感泉涌,只想写诗。我也曾搭乘汽车,前去江油拜谒了李白纪念馆、太白公园、青莲国际诗歌小镇,徜徉于诗仙李白的书香翰墨、诗情画意里,整颗心,似乎都得到了荡涤,于青山绿水之间,返璞归真。我是一个爱诗、懂诗的人,所以参谒诗仙李白的心情,绝不会亚于学医的叩谒张仲景,学画的拜见齐白石。那种超越时空的心心相惜、灵魂对白,我想,是一种最好的礼赞生命的方式。
总之,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但是,我在这座城遇到的朋友,听闻的故事,碰撞的情感,邂逅的风景,却是滋养生命的最好的红泥,也是盛开于心房的不凋的花朵。如今,临别在即,伤感情绪,自不必说。只想再道一声“珍重”,只想,再说一声:谢过《市场信息》报,谢过绵阳。以后的日子,若有缘分,还盼、泣喜相逢。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