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心灵宁静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4-30  发稿编辑:韩春梅

 

身居闹市,不要说心如止水,即使心灵的深处能够获得片刻的宁静,那也是很难的事。因为在这个花花世界里,纷至沓来的困扰着和难以抵御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

中国人喜欢把心灵的宁静看做一种很高的追求,不仅佛家和道家都讲究这些东西,历史上的不少文化人,毕生也都在追求这种境界。比如“宁静致远”、“清心寡欲”等等,企图禁戒杂欲,努力不争,对茫茫尘世做视而不见状,甚而去过“采菊东篱”的安逸日子。这多少有些唯心,也是回避矛盾和现实的逃逸之举,然放在农耕文明的古时候,权算一种尚为相宜的可行性追求,而到了如今年代,让会处于沸沸扬扬的转型期,其变化一日千里,若再怍那种追求,不仅从格调上不合,且已如张飞绣花,实是太困难了。虽然现代人的厅堂里也常挂一些“宁静致远”、“难得糊除”之类的墨宝,而谁的心又能真正的宁静,真正的糊涂?

要使深心宁静,就得“无欲”和“不争”,而自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人类的欲望何曾有过泯灭?因有“欲”,也便“争”。过去讲“竞争”,心脏总存嗵嗵地狂跳,热血总是突安地奔涌,日复一日地持续奔忙,人人身心憔悴,个个齐声喊累,多幺渴望有片刻的宁静啊!

除了欲望和诱惑过多之外,令人所以难得宁静,还因为信息太多,欧洲的乌克兰局势,若放在唐代,起码是半年后皇上才能知道消息,其他草民只有在以后读世界史方可知晓,而现住,当晚就能看见那遥远的情况,能不关注吗,有时真想宁静一会儿,就关了电视和手机,电话的听筒也放在了一边,可是又拒绝不了冬冬的敲门声。于是就想。要想宁静一会儿怎么就如此之难呢?

一日路经某建筑工地,见一位乡下进城的青年农民工,约二十岁出头,瘦削而英俊,头戴安全帽,坐在阴凉地方歇晌。看样子很累了,耳际边还有依稀的汗痕,然手中却捧了一份杂志,读得很是专注。他那神情是十分安闲的,并使我感到震惊。周围有匆匆的行人、车辆以及卷扬机的轰鸣市,但这一切喧闹对他来讲仿佛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使我想起了列宁年轻时专拣热闹地方读书的故事。继而猜想,那青年所以能耶么安闲相宁静,他大概除了应得的工钱以外,便没有更多的奢望。或许他也为自己勾画了蓝图,耶便是待工钱到手之后,寄给父母一些,用于养家糊口;或为明年的旧屋翻修添一些砖瓦;还可以挤出一些,给乡下的耶个她,买一件过夏的布裙。至于城里所经见的花花世界,鸳鸯蝴蝶,都不属于他,他挣了钱还是要回乡下去的。

那画面的情景很久也挥之不去,于是就想,客观世界的一切,原本就是耶个样子,自己的心灵的宁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一种态度。若像那青年一样,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杂欲,按照实实在在的目标,心安理得地去做自己的事,要求不高,一步步都能实现,心灵自然也就安静起来了。(吴艳艳)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