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清明话柳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2-14  发稿编辑:韩春梅

作者:胡紫微

清明节又称柳节。唐人韦庄有诗云;“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清明三月天”。清明时节,杨柳飘拂如云。翠绿如烟,田间、地头、道旁、村口、沟边、湖岸,到处可见其芳姿丽影。每年春天一到,绿满大地,人们总要去观赏那婀娜多姿的柳树风采。久之,便形成了不少与柳相关的柳俗、柳趣、柳情习俗。

插柳游春:清明插柳是我国古代民间一项很普遍的活动,家家门前都有插柳枝的风俗。插柳这一习俗起源,原是为怀念晋公子重耳的知音介子推的。起初只在坟头插,后来范围逐渐扩大,每逢清明,门楣、街头、井台等处也要遍插柳条。到了宋代,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柳条的车子、桥子,到效外踏青游春。古诗词云:“节后近清明,插柳穿戏户”、“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期间插柳,以示纪念。

“折柳送别:“柳”和“留”读音相同,故我国古代有常以“折柳”作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以此抒发游子的情思。《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诗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如今,有不少向亲友赠送“杨柳”。以表示依依不舍,送“垂柳”则表示悲哀。

以柳喻美: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婆娑,十分动人,古人常以柳喻美丽的女子。如说女子的身材苗条似“柳腰”;女子的眉毛细长秀美似“柳眉”。大诗人自居易《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美蓉如面柳如眉”就是为人熟知的比喻。

戴柳:据传,唐玄宗时曾于农历三月初三在渭水边上举行祭奠仪式,向群臣赐柳圈,声称戴了它可免生趸毒,拔除温疫。戴柳的花样较多,有把柳条编成圈儿扣在头上的,有把柳条皮脱下挂于耳根的,有用彩线把柳条系于胸前的。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说法。

赏柳: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踏青的重要内容是看柳。诗人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竹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程颢诗曰“云淡风轻近午天,傍天依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韦应物诗曰“吏舍跽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怪不得至今每逢清明节,络绎不绝的人们都要外出游春踏青赏柳。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