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1018-1079),字与可,字号“丹渊客”,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县(今盐亭县)人。西汉蜀郡著名太守文翁的后代,祖、父均以农为业,家境平寒。文同少年时上街卖柴,曾受过官差的责骂侮辱,决心刻苦读书,今后做个好官,为民除害。他不到20岁就已经熟读经史百家之书,所写文章受到当时的大文人文彦博的称赞:“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北宋皇祐元年,文同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先后在蜀中邛州、蒲江、大邑、汉州(今广汉市)、普州(今安岳县)、陵州(今人寿县)和陕西境内的兴元(今汉中市)、洋州(陕西洋县)任县令、通判、知州等官职。
文同在仕途上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兴利除弊,为民造福。他在陵州任职时,访得贵平县迷信猖獗,骗子装神弄鬼,骗取百姓钱财。他严厉打击首要分子,制止迷信活动。陵州是井盐的重要产地,当地民间发明了卓筒井,用圆刃冲击顿挫打井,以竹筒为井壁,井口小而深,大大提高了采盐水的效率。但官府却对民营卓筒井采取压制政策,结果是越压越多,盐税也收不上来。官井技术落后,还强令百姓供应柴草,成为百姓的沉重负担。文同向黄帝上书,建议对民营卓筒井不加限制,因势利导,纳入国家管理轨道,适当收税,增加国家收入。将官井承包给民办,政府征收盐税,停止摊派柴草。这些利国利民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文同在洋州任职时,深入山区调查,得知茶盐专卖制度实施不当,百姓的茶叶卖不出去,官盐又供应不上,百姓没法只好淡食。文同上奏朝廷,要求解除不合理禁令。神宗皇帝采纳了文同的建议,实现了货畅其流,百姓都感谢他为民请命的恩德。
文同不仅是百姓爱戴的清官,还是著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其实,他绘画的名气远远超过他写诗的名气。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尤其喜欢画竹。他爱竹成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经常细心观察竹的各种姿态,画起竹来得心应手,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就是他的画竹理论,据此后世便有“胸有成竹”之语。文同的画竹理论和实践,对绘画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少画家纷纷向他学习,形成“湖州竹派”,这一画派一直影响至今。
文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880多首诗、190多篇散文都收集在《丹渊集》中。文同的诗在艺术上突出的成就是以画入诗。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曾评价说:“他在诗中描绘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连接起来,为中国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西洋到18世纪才有类似的例子。”文同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味周围景物,集于笔端,摄为小景,创作了许许多多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艺术佳作,他的诗敢于反映社会现实,关注和同情百姓生活。
元丰二年(1079),文同在离京去湖州赴任途中病故于陈州驿馆。他虽做官多年,却是两袖清风,并无积蓄,“家贫累重”,固有“清贫太守”之称。病故时没有丧葬费,还是亲戚苏轼帮办的后事,死后15年才归葬故里。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