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光融融,桃红柳绿,在绵阳城安昌河畔的一幢单位宿舍楼里,周玉清正在书房进行着电视剧本《秦可卿》的修改和完善。她说,这一次再写电视剧本《秦可卿》,是给“大观园”里的人物正名。
豆蔻结缘 黄昏新续
周玉清从11岁时开始看《红楼梦》,渐渐看得入迷,书中的好些诗词段落都能背诵。看得越多,她便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不满起来,想另续一部。15岁时,提笔续写《红楼梦》七八万字,得到了语文老师的赞扬。
1956年,周玉清被保送川师中文系。毕业后,周玉清成了绵阳中学的教师。忙碌的工作之余,她仍勤奋写作,1962年,她的第一篇历史小说《李清照》在《四川文学》发表,虽然这让她在文革中遭到冲击、蔑视和白眼,但她依然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悄悄地看书学习。拨乱反正后,周玉清心中重新燃起了续写《红楼梦》的梦想。
此时的周玉清与15岁那年写“花好月圆、宝黛团圆”的童稚时相比,已大不相同。她认为应该在把握曹雪芹悲剧思想意图的基础上,顺应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对宝、黛、钗的婚姻纠葛以及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进行大胆而又合乎情理的处理。那时的周玉清随身总是带着稿子,回老家探亲在写,到重庆去看儿子也在写。1987年7月,周玉清续写的《红楼梦》画上了句号。
1990年,周玉清新续的《红楼梦》在印刷厂排清样时,她天天去校对,劳累过度病倒了,高烧到41度,鼻子、嘴巴、眼睛、大、小便出血,医生认为她不行了,然而心系《红楼梦》的周玉清却顽强地挺了过来。1990年3月,《红楼梦新续》一面世,就引起国内外红学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各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于1993年获奖。
晚霞灿烂 硕果累累
1990年,周玉清退休了,她有了更多时间来研究《红楼梦》。1997年12月,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曹雪芹著前八十回、周玉清续后三十九回《红楼梦》。此书是周玉清将原来的续书修改了六、七年,增添了约九万多字与曹雪芹的原著合在一起出版的,该书出版一年便两次再版。
“曹周本”在带来轰动的同时,也为周玉清带来褒贬。有人说她是借曹雪芹的名气炒作,还有人说“曹周本”未经曹氏同意联名出书,违反了“出版法”。但是,周玉清很快走出烦恼,于1998年1月出版4部长篇系列小说《金陵十二钗》。至今共计出版与《红楼梦》有关的作品8部12本约150万字。
到今天,绵阳市老年大学七八十岁的耄耋“学生”,每在新入学时,仍会捧着周玉清续红书籍高兴不已,还围着讲授“古代诗词”和“对联”的老师周玉清,亲昵地喊“林妹妹”。
写书之余,周玉清爱上了画画、习字、拉二胡、弹琴、唱歌、唱戏,她的身体健康了,心情快乐了,继续笔续《红楼梦》诠释着“最美不过夕阳红”的灿烂图景。
如今的周玉清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红楼梦协会、中国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四川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绵阳市政协诗书画院副院长。她已77岁高龄,还在绵阳市老年大学、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任教古代诗词和楹联课,深受学员好评和爱戴。去年,由于出色的教学和奉献精神,被评选为全国老年大学优秀教师。
再续好梦 还原“可卿”
近几年来,周玉清不断尝试对《红楼梦》原著进行充实补遗和引申发挥。她认为,在《红楼梦》的人物中,秦可卿是一个重要人物,但书中的她给人的印象有如雾里看花。 后来,长篇小说《秦可卿与宁国府》出版后,周玉清一直想将这部书改写成电视剧本。
2006年,1987年央视版《红楼梦》的总编剧周雷找到周玉清,请她参与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编剧,将她续写的后三十九回改编成30集电视剧。但因多种原因,这部电视剧搁浅了。2007年7月,双方再次商谈,决定投拍电视剧《秦可卿》,由周玉清编剧。
两年后,周玉清完成了电视连续剧《秦可卿》剧本编创,全剧刻画了秦可卿从一个贫困家庭的普通女孩进入宁国府后,成为宁国府当家奶奶,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与才干,整治弊端百现的宁国府,最后使宁国府更加繁荣的故事。在矛盾迭出的人际关系中,秦可卿因治家得罪了不少人而遭暗算,最后上吊而亡。
周玉清说,秦可卿的善良与美,在于她善于团结周围的人,善于发挥别人的长处。虽然她与贾宝玉有“意淫”般的恋情,但却又拘于封建礼法,始终不敢突破。剧本多角度、多层次的表现了秦可卿这个特殊人物。
周玉清介绍,剧中的主要人物都遵循了《红楼梦》的人物性格特征,但为了配合剧情发展,她虚构了部分人物,目的是更好的还原主要角色的真实面目。
如今,周玉清正为电视连续剧《秦可卿》剧本的出版问世而努力。看到一部部作品变成铅字被读者传阅,想到明天还要去圆更美的梦,周玉清依然自信而坚定,一如当年那个15岁的小姑娘……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