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入城务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由于夫妻双双外出务工的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据调查得知,在农村,中青年夫妇到外地务工,把孩子留在家里的现象极为普遍。有的孩子才出生两三个月就开始了漫长的留守生涯。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家庭稳定和社会的和谐进步。经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道德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百般宠爱,万事包办;另一种是监护人不管不问,听之任之。前者儿童依赖性强,没有主见,自理能力较差,但卫生习惯较好;后者儿童自理能力很强,但学习习惯差。我对部分留守儿童在校的行为表现进行了观察记录,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后发现,从个性特征上看,留守儿童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有些学生还会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这种状况使人担忧,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从而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调查发现,不少班级的留守儿童占85%以上,两类监护人对孩子的监护和施教,通常只是满足孩子物质和生活上的需求,孩子犯了错误,经常是以打骂来解决问题,而缺乏对孩子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由于长期缺少有效的管教,一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处于自然放任的状态,交往了一些学校中甚至社会上的不良少年,从此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逃学旷课、说脏话、喝酒、吸烟、玩电子游戏、偷东西、打架等,甚至最终导致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这部分同学成了班里最难管的分子,学校家庭的沟通基本上是无实效的,形不成合力,让老师管教无力。
二、学习成绩不佳
这可以说是留守儿童中最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由于在心理上发育上还不成熟,加上父母的外出打工,孩子缺少本来应该有的监督和指导,没有了与父母亲的交流和沟通,时间一久,孩子便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紧接着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孩子因成绩不良,纪律散漫,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另外,留守儿童绝大部分是和其祖辈生活在一起的,这是所谓的“隔代监护”。 这些监护人文化水平低,对文化知识教育不重视,往往只照顾孙子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学习上的问题多是不管不问。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隔代监护人由于农村繁多的体力劳动和监护人自身知识的原因,他们表示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只有兄弟姐妹几人在家,稍大一点儿的孩子要承担起“小家长”的重任,在上学之余,回家还要挑水做饭洗衣种菜,柴米油盐样样得自己张罗,冷了饿了无人知,病了痛了没人管。每天都要照顾兄弟姐妹们的饮食起居,可他们还是儿童,稚嫩的肩膀怎堪如此重负?调查中了解到这些“小家长”们在课堂上多数表现为心不在焉,没精打采,这自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三、安全问题
最让父母和监护人觉得担忧的就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了。近几年来,小学生在节假日因溺水、触电、私自驾驶摩托车、骑自行车酿成车祸的意外伤亡事故层出不穷,据了解大多数均为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管,一些孩子在周末无所事事,男女同学结伴和社会上的青少年一起外出游玩、看电影,有时甚至彻夜不归。有的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另一种安全问题——离家出走。
四、亲情的缺失
“独在家乡真孤独,每逢佳节倍思亲。遥问双亲在何处,心中有无儿女情。”这是老师常听到高年级学生吟诵的一首小诗。他们说,诗歌倾诉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在父母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孤独”成了留守孩子长期的伴侣。调查显示,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10年之久。在通讯发达的今天,电话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唯一的联系。但这种通常一个月才能打上一次的“亲情电话”,往往以孩子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父母很难顾得上孩子的情感世界,双方的情感交流几乎为零,有专家称留守儿童为“心灵孤儿”。尽管外出打工的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但缺乏父母监管的留守儿童极易放松自己对学习的要求,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引起全社会、家庭、学校的关注。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争取家长的配合,用心呵护,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尝试了多种做法,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悉心交谈,真诚鼓励
多与学生谈心,寻找原因,使之敞开心扉,和我们做朋友,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利用课余时间多找他们谈心,听听他们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要求和看法,对班级管理有什么建议和意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班级的主人。通过与他们谈心来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
二、生日祝福,友情感化
我在工作手册上记下了每个学生的生日,当他们过生日时,在班上为他们唱一首生日歌,组织同学互相赠送自己制作的贺卡,送一份“廉价”但真诚的祝福。这样同学之间的关系拉得更近了。在黑板报的一角设置“难忘时刻”,既方便同学们传递祝福,又让他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育他们勿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希望他们用好成绩来感恩。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开设“班主任信箱”“悄悄话”专栏。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困惑,帮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难题。真正走进学生心里。由于高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或即将步入青春期,他们的思想开始有了变化,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有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难免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我在班级开设“班主任信箱”“悄悄话”专栏,鼓励他们以不记名方式写下自己的问题、困惑。班主任会定期打开信箱,对问题进行解答,为学生指点迷津。这样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四、充分了解,发现闪光点
我充分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并对症下药。用激励法,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争做一个能干的孩子,并在生活中抓住实践机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发现点滴进步马上表扬。另外,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交换意见,让老人明白,我们不能包办孩子一辈子,建议老人在家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给予更多的关爱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父母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同伴的友爱。因此,对留守儿童,教师首先要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弥补他们缺失的爱。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通电话,告知这些儿童在学校、家庭的学习、生活状况。采用留守儿童“一帮一”帮扶机制,由老师、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每人联系一名留守儿童,定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了解,并给予各种帮助措施。这样,在很大程度上给这些留守儿童以心灵的慰籍和温暖,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无私的关爱。
班上有一个孩子叫潘昌林,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他才上二年级,可在家却要肩负起家长的重任——负责学前班的弟弟和一年级的妹妹的日常生活起居和学习。一天早上,我发现他脸色苍白,趴在桌子上听课,就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轻轻地问:“怎么了?是不是肚子疼啊?”他点了点头,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我关切地问:“是不是没吃早餐啊?”只见他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别的同学说他因起床迟了,来不及吃早餐了。我随即掏出钱他给,让他下课后到小卖部买三份早餐和弟弟妹妹一起吃。顿时,潘昌林的泪水夺眶而出,俯在课桌上“呜呜”地哭了起来。我抚摸着他的头,说:“你是好样的,是个了不起的哥哥啊!老师也很佩服你!”他一边擦眼泪一边说:“老师,您比我爸爸妈妈还关心我。”
我深知搞好留守儿童这份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些做法只是杯水车薪,有许多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解决,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探讨。作为一名热爱学生的农村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群更需要爱的农村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