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他还活着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1-17  发稿编辑:景秀丽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先生走了!年仅59岁。中国“文坛”上又少了一颗璀灿的巨星,大地也为之黯淡了许多。史铁生何许人也?他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作家,他的名字,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绝少有几个当代的“文坛巨匠”、“畅销书作家”可以相提并论的。他的名字,是和那篇令人心驰神往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连在一起的,还有他的《我与地坛》、《扶轮问路》、《合欢树》、《母亲的花》、《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

我非常喜欢先生的文风,记得还是在上初中时,家里订的《小说月报》接连转载先生几篇作品,我是读得手不释卷,读得满口生香,那是种心灵深处的感应,“知音”般的感觉,足以让人灵魂出窍,足以让人永远向往——那种深沉温暖的意境,那种优美动人的乐感、质朴、苍凉、真诚、厚道、渊博、广阔、忧郁、坚强、明净、深邃、悠远……

先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先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先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

不能不发几段感慨,以表达我对先生的真诚敬慕和沉痛惋惜!他的仙逝无疑将是继路遥之后的“新中国文坛”真正意义上的重大的损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能是先生最好的诠释:人和海的搏斗,纵横古今,从未有个输赢。可是人之为人,人之渺小却能抒写比海更壮阔的历史,就在于他的搏斗。

先生走了,他捐出自己的遗体,去帮助需要的人。他真正是一个人如其文、文如其人的人。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史铁生先生,您永远活在读者心中!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