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大震中的母亲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12-08  发稿编辑:景秀丽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哟,白发鬓鬓……”这首歌的声音时时回旋在我耳畔,歌的情感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我敬爱的母亲,年过九十,早已白发鬓鬓。母亲就住在江油、平武与青川三县交界的遥远的小山村。那里是“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区枫顺乡,就在大震“5·12”之后,以那里为震中还发生了6.4级余震。“5·12”大震突袭,母亲所住的院子里只有她一人在家,并且她的腿骨在半年前做了大手术,里面还留着钢板夹,要杵拐棍才能行走。谁能想象当时该是怎样的场景?地震发生后,当儿媳妇从外赶回家时,所有房屋全部垮塌,残垣断壁还在坠落泥块,还弥漫着烟尘。儿媳妇惊慌的在废墟中寻找……直到后来才在河坝里找到母亲,她正在和聚拢的老弱男女议论着刚才发生的一切。

原来,母亲正在厨房,突然山摇地动,房屋倾倒,土墙瓦块纷纷垮落,尘土四起。母亲意识到是大地震,灾难临头,她摇晃着艰难地撑到大门外,天晕地转,再也无法走下台阶,她便顺势靠在木柱坐下来,任凭震动摇晃,她凝神镇定。顷刻间,她被淹没在泥沙尘雾中。几分钟后,她慢慢撑起来,扑了扑身上厚厚的尘土,看见周围的房屋全部垮塌了,只有她身后那半截土墙还稳立着,头上的木楼也还未垮下来,挡住了上面垮落的瓦块和土墙。她有点庆幸自己没被埋在里边。她艰难地杵着棍子挪动到院子外边,看见深沟对面70多岁的马老太婆还在房边惊慌,她急忙喊马老太婆不要进屋去,先到河边上。马老太在惊慌中见母亲叫她,欣喜地走拢过来,仿佛有了靠山。附近不少的人也慌乱地从各处冒出来,他们看到母亲到了河边,自然地聚拢到河边热闹起来。有的人还想回家去翻找一些东西,母亲以老辈的见识,劝大家暂时不要慌忙抢东西,说房墙还未垮定,说不定还要震动,很危险,先静下来再说——这时的母亲已成了老少弱者的主心骨,她自己反到没事一样。当儿媳妇见到大家时,人们都称赞母亲有见识,沉着冷静,命大福大,是上帝保佑她躲过了大劫。这的确幸免于偶然,却也叹为奇迹。

在抗震救灾的前几天,枫顺乡与外界信息中断,交通阻隔,人们十分紧张,直到解放军救援队攀山越岭抢送去救急物资,抢修了临时通讯线路,逐渐才缓和下来。在那艰难的过程中,母亲一直很乐观。她常感慨地抚慰大家:抗震救灾这生活远比七六年躲地震好了几十倍,那时大雨连连,搭的窝棚不能避雨遮漏,人们惶惶恐恐地东躲西藏,生活又紧张;现在有政府发来的帐篷,有大米白面,有电话,领导来一批又一批地关心慰问,叫我们这辈活着的人大开眼界,这才是托了新时代的福,托党的好政策的福啊!

母亲听说灾后重建要修一条漫水桥,她高兴极了。找到身边靠养的二儿子商量,要把自己不多的积蓄捐出来修桥。二儿子本是修桥的倡导者,表示支持。她又让二儿子转告在外工作的子女们,希望他们都表示点修桥的爱心捐助,在九十岁母亲感召下,她的儿女们全部都捐助了修桥费用……这一切,在那遥远的山乡里,都传为佳话。凡绵阳或江油市领导到枫顺视察灾情和灾后重建,都要去看望她,称赞她是抗震救灾的英雄母亲,是知事达理善良的老人,并在电视台和报刊作了报道。

我的父母养育了八个儿女,那时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在大集体时,每年都是欠社户。他们不仅把儿女拉扯大,而且全部供养读书,如今四人是公务员或事业工作干部,其他也都过得很富裕、幸福,前几年父亲去世,留母亲跟在二儿子身边。

我的母亲已年过九十,却还耳聪目明,知事达理。她偶尔还做点针线活,纳纳鞋垫,有时帮家里做点手工活,剥剥玉米,平时扫扫地,喂鸡喂鸭……她常说,人一闲着就打瞌睡,有点事做才有精神——是啊,母亲的一生都是在忙碌中勤劳地度过每一天,看来是那么平凡,甚是渺小,然而蕴含在母亲身上那种坚强,朴实的精神,慈祥而善良的品格却永远照亮着儿女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前程。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哟……”这永远是我心中的歌。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