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至25日,“2013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刚刚在成都落下帷幕。8月29日,“四川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大会”又在蓉城召开。而1天之后,四川省促进民营医院加快发展暨医药健康产业招商引资会紧锣密鼓地举行。短短6天3场医药盛会的密集召开昭示着四川医药产业发展正在提速。
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医药行业完成产值18255亿元,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一个大医药公司规模。而我省去年产值816.67亿元,仅位居全国第七位。
“目前,我省医药行业面临着创新滞后,行业同质化、低水平重复等发展困局。”一位业内人士道出的隐忧恰恰是我省由医药产业大省向医药产业强省转变的掣肘。
面对国外跨国公司通过技术优势、垄断优势和市场运作优势,不断挤压我国医药产业的生存空间,我省医药企业及医药产业将如何破题求发展?一方面加大医药科技创新和推广,一方面加快实施行业兼并重组,成为业界专家学者以及药企为四川开出的突围求变的“处方”。
困局一 创新滞后
【求变】 四川药企着力新药研发
创新药品研发被视为医药工业经济与技术实力的体现。
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制药前三强——辉瑞、诺华、默沙东的总销售收入为1630亿美元、总净利润为309亿美元、总研发投入为237亿美元,而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前20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合计只有370亿美元,而研发投入总额可忽略不计。
为何创新研发的步伐如此缓慢?“制药行业的创新面临高投入、低收益的风险。一款新药从立项、临床报批到进入市场,需要长达数年时间,被市场认可和产生效益的过程更漫长,而且结果不可控。一旦投资失败,就意味着损失几百万元甚至上亿元。加上药企行业仿制品泛滥,因此许多药企不愿在创新上投入。”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创新”在医药行业中无疑已成了一种风险博弈。但在四川科伦集团董事长刘革新看来,四川医药产业突围路径,唯有创新,“就算企业吃不起饭了,也得有创新的精神。”
“必须创新,如今这已成为四川医药界的共识。”四川奥泰医疗董事长邹学明对创新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他告诉记者,该公司就是要加大创新力度,赶超国际巨头,争取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
要消除药企“困”局,光靠医药行业“呐喊”,明显底气不足,更多在于加强行业监管和政策引导。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赵军宁就提出,新药创新与监管就像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有效的监管能使创新减少风险,“要积极制定鼓励创新发展的税收、资金、采购等支持政策,行业政策会对一个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可以避免研发、生产、流通及其相关产业链呈现恶性竞争态势。”
另有专家建议,让新药能优先进入国家及地方医保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还应建立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分担的市场风险机制等。
困局二 行业同质化、低水平重复
【求变】 纵横联合整合优势资源
“药品行业同质化、低水平重复、产能严重过剩是目前医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名医药业内人士道出医药行业发展的另一困局。
“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过于分散,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下。产能利用率最高的大输液不足72%,水针剂居中为50%,冻干粉针最低仅为27%,新版GMP改造以后,情况可能更加恶化。”刘革新对医药行业现状很是担忧。
破除软肋,药企需要走出怎样的路径?“面对如此困境,行业整合已然不可避免。”刘革新谈出破题之法,“并购整合可降低经营成本和交易费用,最大限度地获取创新技术与人才,实现规模经济,有效熨平商业周期性波动和规避单一经营的风险,提高企业甚至行业的竞争力。”
“相对不少沿海发达省份,四川医药企业集中度还较落后。并购整合确实是必然趋势。”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吴清功在“2013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上如是说。
“放眼全国,哈药、上药、云南白药都在上世纪90年代末,通过并购做大规模,而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民营药企,通过多年潜心研发也异军突起。”四川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余健军说。
而在我省医药领域,并购同样风生水起。四川科伦集团在成立的第二年就踏上了行业整合之路。如今,科伦的32家生产基地遍布全国14个省区。在横向整合完成后,又启动了行业的纵向整合。
“新版GMP的实施已使我省医药企业卷入并购整合的浪潮中,目前,我省医药企业并购整合处于高峰期,预计此波行情将延续到明年。”余建军表示,“目前,不少低端药品供大于求,而高技术含量、疗效好的产品供不应求。这类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产能更有优势。拥有好产品的企业在此过程中将占据主导地位。”
企业并购壮大的背后,离不开整个行业的拳拳相握。还有专家表示,区域间的大小企业及科研院所多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互动,实现资源整合互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浪费,采取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整体进步,共同发展。
我省医药工业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34.8亿
四川经济日报讯 (记者 黄欢 闫新宇) 据四川医药行业协会对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统计,今年1—6月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534.8亿元,同比增长13.6%;完成工业增加值179.0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利润总额累计42.6亿元,同比增长12%。
“虽然上半年的运行不尽乐观,受到不少不利因素影响。”省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余建军介绍说,但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将为生产企业打开爆发式增长的巨大空间。
“下半年将加强医药行业经济监控和预测,及时反映行业动态,解决行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余建军表示,将深入重点跟踪企业调研,切实帮助医药企业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加大对川产药品挂网招标政策的倾斜,力争川产医药产品在全省医疗机构的年用药量中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20%。
谋发展
各市州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发展
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经济效益最显著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也是世界各国争夺最激烈、最重要的战略制高点之一。而我省各市州也在加快推进发展医药产业。
成都:2012年,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314亿元,产业规模和总量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按照规划,到2015年成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突破650亿元,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配套体系,再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成都将被打造为千亿级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泸州:泸州日前召开的全市推进现代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会提出,泸州将力争建成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医药产业孵化中心和贸易中心、康健中心,成为特色鲜明的西南地区现代化医药产业基地。泸州将医药产业作为泸州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重要接续替代产业来抓,建立以道地中药材为特色、化学制药为基础、生物医药为突破的产业体系。
资阳:资阳正在加快打造西部最大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资阳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是根据全省打造千亿医药产业的战略部署,由资阳市雁江区高起点打造的。园区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00余个,通过产业延伸带动3万户农户种植中药材,实现增收致富。
看变化
从1亿到1000亿
四川从医药产业大省向医药产业强省转变
8月30日召开的四川省促进民营医院加快发展暨医药健康产业招商引资会上提出,促进四川由医药产业大省向医药产业强省转变,力争医药工业总产值尽快突破1000亿元大关。
“四川有很好的医药产业发展的资源和基础,从1979年突破1亿的产值,到2001年突破100亿,却用了近20多年的时间。”四川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余建军说,今年四川医药产业突破1000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为了这一天,四川整整走了近35年!
据省统计局统计数据,2012年四川医药工业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217家。其中,上20亿元的企业有3家,10—20亿元的企业有10家,5—10亿的企业有36家,1—5亿的企业有168家,5000万至亿元的企业有74家,2000万至5000万的企业有66家。
余建军认为,四川目前已经形成了成都、德阳、资阳、乐山、内江、绵阳、泸州、雅安等市州为依托的医药市场基地和原料基地,为全省医药产业体系早日迈入1000亿产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组稿件由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黄欢 闫新宇 实习生 蒲江采写)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