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四川省绵阳市认真贯彻新时期党的治水方针,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农耕区“全域灌溉”的目标,坚持深化改革、三化联动、城乡统筹,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开创水利建设管理新局面。
水利民生大发展。
投资15.2亿元,通过有效建设和管护农村供水工程,先后化解了257.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5亿元,先后治理中小型病险震损水库619座(不含大型水库鲁班水库、武都水库以及沉抗水库)。投资7.22亿元,先后完成不含武引、都江堰的市内中小型灌区工程37个。投资2600万元,建成农业节水微型设施4处。
农田水利创辉煌
突出现代农业的理念,深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总体提高抗洪治旱减灾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生活安全,打造以中央小农水项目区为代表的农建综合示范片。每年完成农田水利投入80多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每年投入7亿元,县级财政投入16亿元,每年新增有效灌面达5万余亩,恢复改善灌面10万余亩,新增节水灌面6万余亩。
全域灌溉再推动
以完善农水工作体系为基础,强力实施各级灌区小型农田水利节水改造,先后完成了《绵阳市全域灌溉规划》及规划图的编制,先后在江油市九岭、游仙区街子和魏城、涪城区杨家和关帝、三台金石和塔山,突出涪城、江油2个省级全域灌溉试点示范县的工作成效,向县市区及相关镇乡逐个分解,以点带面,突出示范引导作用,尽快并逐步保障农业农村供水到田入户,通过落实农村水利建设发展详规,保障涉农涉水包括生态项目、资金整合型投入。
常规水事保平安
严格河道水利水电工程防汛,强化水库安全运行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重于抢、有备无患”的方针,认真执行防洪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业务技术指导责任,严肃属地管理、分级控管,落实所有水库汛前检查,严格水利隐患排查整改。同时,大力完善抗旱服务体系和水价改革,建立责权统一的基层水务管理体制,每年完成1000多公里重点渠系的新建、整治,在“早、准、快”上下功夫,强化蓄水、保水、提水,狠抓水源调度、节灌推广,减少生产生活用水纠纷,尽量实现280多万亩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满栽遍种”。
规范运作求效益
以经营水利为重点,依托行业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乡供水、生态水利旅游、观光渔业、水土保持示范区特色种养殖业,确保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同步发展。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实现了管理工作制度化,特别是游仙区惠泽堰管理所、安县白水湖水库管理局、三台县永和堰管理所通过领导表率、赏罚分明、制度管人,干部职工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全面增强。全市各地在水管活动中,突出用水管护、水费征收、工程岁修三大环节,用好用活惠民政策,切实维护基层水管单位的权益和公共利益,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赞扬。
解决问题谋跨越
绵阳市内外、县内外比学赶超氛围不浓,思想观念滞后,水行政关系不顺,等靠要和重建轻管较为突出。部分河道、水库、渠系脏乱差,水环境状况恶劣。不少小微水利运作不规范,小型水利产权转移事项不周全,缺少对经营业主限制性措施,导致其短期行为、涸泽而渔,病险加剧、水质污染,影响生活生产,背离小型水利经营管理民营化的改革初衷。面向未来,必须以构建“美丽中国——全面小康”为突破,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深化管理,努力开创水务工作新局面。一是要突出资源水利建设,推动科学化、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落实节水防污管护责任;二是要加强工程项目建设,依法规范水事管理行为;三是要治理水土、防汛保安,打造平安水利。四是要加强建后管理,确保各类水利水电设施的良性运行。五是要巩固水利改革发展成果,落实相关水利惠民政策。六是要充实基层、坚守一线,加强业务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基层水管队伍素质。七是要开展水环境治理和精神文明创建,树立良好行业形象。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