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耀华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审议通过了《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重要文件。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夯实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举措,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人心所向,举世瞩目。
应该说,中国共产党重视自身建设,这是自建党已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能够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大起来的根本所在和最重要的历史经验。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曾把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视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无论是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黄炎培先生关于“历史周期率”的“窑洞谈话”,还是新中国成立前夕西北坡七届二中全会上“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延安整风提出党的“三大作风”建设,都充分说明我们党把自身建设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
重视党的建设,从根本上说,是党的性质任务和历史地位所决定的内在要求。我们党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在其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奋斗纲领指引下,就自觉以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承担起带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重任。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肩负着历史重任和人民希望的中国共产党,要驾驶“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顺利前行,必须当好舵手,把握正确航向。由此,党的自身状况关系着人心向背、执政根基,关系着党的事业成败、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不能有任何闪失,决不能掉以轻心。
重视党的建设,也是推进党的事业、战胜艰难险阻客观实际的必然选择。“树欲静而风不止”,前进的道路坎坷曲折、险象丛生。正如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所说“进京赶考”那样,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人,随时都面临各种严峻的“考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糖衣炮弹”、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五六十年代“左”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等等,在这些“考试”中我们党都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和沉痛的代价,教训至今记忆犹新。
重视党的建设,这是建党以来,特别是党执政以后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几十年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建设出现问题,革命和建设就受挫折,甚至失败;什么时候党的建设得到加强,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发展、就前进。革命时期如此,建设时期如此,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更是如此。可以说,党的事业每前进一步,都和党的建设的加强休戚相关,这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一条定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洞察入微,以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卓越的战略远见,体察党心,尊重民意,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党的建设上倾注心力,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更加鲜明地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科学论断。四年来,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调指出: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才能更好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好战胜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率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党面临的 ‘赶考’还未结束”,“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事实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自身建设上作出的努力成效卓著、有目共睹、好评如潮,并且创新迭出,创造了许多切实管用、更带根本性的从严治党的新经验。比如,在战略指导思想上,强调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从严”,要害在“治”;在实践上,强调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强调着力从思想上正本清源、立根固本、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开展“三严三实”集中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调防微杜渐,对腐败零容忍,狠刹“四风”,老虎苍蝇一起打;强调加强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管住权力,紧盯领导干部中的“关键少数”,扎紧扎牢“制度笼子”;强调严格党内生活,重新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修定党内监督条例等等。这些重大决策和举措,都在这次六中全会上形成全党共识。我们每个共产党人都应为有这样坚强的党感到自豪!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任重道远,新的长征路上艰险依然,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