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与国庆双节交辉之际,一场名为“正义有声、人间有爱”的公益观影活动在绵阳凯德广场温情落幕。绵阳市聋人协会、涪城区聋人协会携手涪城区残联,在爱心人士的赞助及檀健次绵阳粉丝会、博纳国际影院的鼎力支持下,特邀本地听障人士共赴一场光影之约,观看聚焦听障群体生存困境的电影《震耳欲聋》。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盛宴,更是一次打破信息壁垒、传递社会温情的无障碍实践,折射出残障群体对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迫切需求。
银幕内外:当听障困境照进现实
电影《震耳欲聋》以律师的成长轨迹为主线,撕开了听障群体在信息鸿沟中的生存痛点:出身聋人家庭的主角,因童年创伤急于切割底层身份,以高价律师费回绝弱势群体求助,甚至利用聋人案件谋取名利。直到接手一起看似简单的聋人伤害案,他才逐渐揭开背后涉及聋人群体的高额理财骗局——诈骗分子利用手语信任体系设下精密陷阱,而听障人士因信息获取不畅、沟通渠道有限,往往成为骗局的牺牲品。影片中多线叙事勾勒的生存困境,让在场听障观众感同身受,不少人在观影后坦言:“这就是我们身边可能发生的事,信息不对称让我们太容易受伤。”
银幕外,主办方的暖心细节则为听障群体搭建了“无障碍桥梁”。绵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监督员、涪城区聋人协会秘书长李红梅,充分考虑到普通影片常因信息传达不完整让听障人士难以融入剧情,因此在前期筹备中积极与影院沟通协调,最终为本次活动争取到了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助听字幕版本。通过对背景环境音、特效的字幕解说,让听障朋友在无声世界中也能清晰感知剧情氛围。活动现场,主办方还邀请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并公布联系方式,切实为听障人士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难题。这种“从需求出发”的关怀,正是对“无障碍”最朴素的诠释。
爱心接力:一场关于“看见”与尊重的社会协作
这场温暖的观影活动,源于一次偶然却坚定的爱心接力。涪城区残联的一位工作人员得知朋友有举办公益活动的意向后,迅速联系市聋协,三方一拍即合。这位爱心人士在采访中动情表示,自己此前对听障群体关注甚少,直到通过偶像檀健次主演的《震耳欲聋》,才真正开始思考这个群体的困境:“这部电影打破了我对听障朋友的刻板印象,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共鸣,也提醒大家警惕诈骗,传递偶像践行的公益正能量。”
在整个筹备过程中,绵阳市聋人协会副主席彭莞舒承担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从筛选确定观影人员名单,再到现场的签到引导,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绵阳市聋人协会周建国主席则将活动意义提升至社会融合的高度:“这不仅是一场观影,更是一次社会对听障群体的‘看见’与尊重。从残联牵线、爱心人士赞助到影院配合,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多方协作的力量。”正如他所言,活动的成功举办,折射出社会对残障群体需求的回应——当公益不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基于理解的“共建”,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参与”的愿景。
超越银幕:从个体关怀到制度性公平的思考
《震耳欲聋》的公益放映,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国家残疾人保障事业的完善,多部反映残障群体真实生活的文艺作品相继问世,从《推拿》到《我的姐姐》,再到如今的《震耳欲聋》,银幕逐渐成为展现残障群体韧性与困境的窗口。而在现实中,残障人士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越“特殊群体”的标签:霍金以渐冻症之躯探索宇宙奥秘,海伦·凯勒在失明失聪后成为教育家,贝多芬晚年失聪仍谱写《第九交响曲》,史铁生以瘫痪之躯写下《我与地坛》,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惊艳世界……他们的成就证明,残障从未定义能力,障碍源于环境的局限,而非个体的缺陷。
然而,文艺作品的呈现与个体的成就,更应唤醒社会对残障群体“制度性公平”的思考。正如《震耳欲聋》中揭露的诈骗陷阱,残障群体因信息壁垒、沟通障碍,在司法援助、社会参与中往往处于弱势。本次公益观影的助听字幕、法律咨询等细节,虽是微小的进步,却指向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如何从法治层面保障残障群体的平等权利?如何从结果上给予他们真正的正义?
绵阳市聋人协会表示,未来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推动更多无障碍文化活动,让“平等参与,共享美好”不再是口号。而这场《震耳欲聋》的公益放映,或许只是一个起点——当社会真正打破信息、环境、观念的壁垒,当“无障碍”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残障群体才能真正融入时代洪流,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图文:李红梅、彭莞舒)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