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梓潼农商银行推动农综站建设的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以下简称农综站)是四川农信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乡村治理”工作要求,坚持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核心理念,汇聚新农业新农村发展进程中涌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建设“四流合一”的农综站,延伸服务触角,丰富业务服务功能,为农村用户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打造独具特色的四川农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践行四川农信,四川人民自己的银行坚定承诺。通过统筹规划推进,四川农信农综站建设进入快速推进期,根据梓潼农商银行农综站建设情况,结合省联社对农综站建设的规划目标,就农综站可持续发展开展调研,并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梓潼县幅员面积1443.92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2020年村级单位改革后,辖区内设置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162个村社。目前现有物理网点38个,员工254人,自助银行设备67台,布放电话支付终端196台,布放金融POS机具221台。本行于2018年启动农综站建设,遵照“合理布局、有效覆盖、渠道优化、服务完善”基本原则,制定了农综站建设布局规划。截止2022年末,共建成标准农综站84个,当年交易笔数19.2万笔,累计交易金额3369.4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规划先行,优选布局。一是因地制宜制定建设规划,优选村委会、便民服务站建设银政模式站点,合理选择电商服务站、超市等人流大、位置好的合作方建设银商模式站点。二是战略合作探索建设新模式,将农综站和村级便民服务站及农民工服务站进行合作建设,依托“政务+金融”服务专区提供专业金融服务和差异化综合服务,有效整合政务服务和金融服务资源。目前已建成观义镇红旗社区便民金融服务中心和许州镇天宝村便民金融服务中心等17个银政合作模式农综站。
(二)多方合作,渠道融合。一是在标准服务内容基础上逐步完善和提升各项金融、非金融服务,加大服务站生活缴费、校园缴费、社保医保缴费等客户刚需场景的推广。有效集成惠生活提供差异化电商和物流服务,对接县乡主管单位提供各类资讯、政务服务,有效满足服务站客群综合金融、非金融业务需求,不断提升发展质效。二是以各机构网点、支部为单位深入农综站开展“农综站金融知识坝坝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农综站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
(三)做实营销,助推业务。一是策划营销活动,按月、按季、按年对交易笔数和金额达标的机主给予物质奖励,激励业务营销和推介动力,有效推动23个农综站四流合一达标。二是充分发挥农综站的宣传桥头堡作用,对于转介绍业务由机构实行计价奖励,激发机主存贷款业务营销和转介绍热情,累计为我行介绍存款1870万元,贷款320万元。三是结合精准扶贫推进电商助农。以农综站为依托,优选梓潼本地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入驻惠生活扶贫专区,采用内购、外宣等方式拉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累计参与7次精准扶贫电商助农活动,完成销售订单及推荐扶贫产品线上销售近3000单,金额近5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农综站建设的快速发展,农综站服务内容和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伴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地区人口流动等因素,从农综站实际运营情况来看,也凸显出一些问题。
(一)农村人口稀少且老龄化程度偏高。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常住人口稀少且多为留守老人,部分村的服务人群流失严重,业务量小、手续费低、收益少,激励措施没有力度,难以实现收益覆盖时间成本,导致机主服务热情不高、业务办理动力不足、营销推介成效不佳。鉴于留守人口多为老人儿童,文化程度较低,金融知识匮乏,对新事物接受度低,对于金融业务大多数农户倾向于上街赶集顺便到网点办理。由于农综站多设在村委会和小卖部,服务人员大多数为村干部或商户兼任,本身投入农综站服务时间精力有限,导致农综站服务时间随意不定。
(二)多方共建服务落实成效不足。农综站业务的开展繁荣程度受所在乡镇重视及支持程度、合作共建机构参与度、区域产业发展、村站联络员自身作用发挥等因素影响。基层党政部门对农村地区金融业务的拓展和普及认识片面化,导致乡镇部门对农综站建设管理配合意愿不强。支持力度不强,银政模式服务人员受农综站管理制度约束有限,银商模式选择合作者有限,第三方合作方投入回报率低等实际因素都导致农综站叠加的多种服务无法有效落地实施。
(三)运营规范风险防控机制偏弱。农综站普遍建立在偏远乡村,离管护网点距离较远,日常运营安全管理困难。大多数兼任服务人员非本行员工,业务操作技能有限,素质良莠不齐,存在一定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大多数农综站服务范围内未安装监控设施,虽有制度规范,但实际实施过程中代理业务不规范,沟通不畅等导致纠纷难以避免。
四、农综站可持续发展措施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动下,“三农”工作被提到空前高度,多家金融机构服务下沉,加剧农村市场竞争,都说明农村市场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在“互联网+”的浪潮下,现有农村金融服务要突破传统思维,切实有效地通过优化选址、合作落实、服务拓展、运营规范、人员培训等途径,紧紧围绕省联社“六个一”指导思路,刺激农村金融内生动力,实现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党政部门的合作共建。紧跟党的政策导向,坚决贯彻落实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积极与各党政部门做好对接汇报工作,加强与农业农村局、行政审批局、农民工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障局、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等多部门沟通协调,做好共建服务工作。为确保共建成效,选派各机构负责人为乡村振兴金融专员,对接乡镇党政部门做好各项业务落实与汇报跟进。
(二)加大农综站宣传推广力度。除了在农综站布放标识标牌之外,要为每个农综站印制明白卡。定期向政府部门呈送汇报农综站建设工作。同时各管辖营业网点要加强农综站业务宣传,以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金融业务坝坝会等方式定期向广大农户宣讲普及农综站建设的政策意义以及叠加的金融政务生活服务功能。让老百姓知晓农综站可以办理哪些具体的业务,获得实质的便利。从而增强农户对农综站的黏性,真正发挥农综站综合效能。
(三)深度运用发挥金融载体功能。依托农综站平台,联合各行政单位为老百姓办实事,定期开展创业指导培训,优惠政策宣讲、金融产品宣传、就业信息传导等活动。以农综站为中心,全面开展“走千访万”工作,利用CRM系统做好农户信息采集,以便开展整村评级授信。机构客户经理定期到站点就金融政策及产品活动答疑解惑,同时收集老百姓关于农综站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四)完善内控风险防范制度。针对农综站可能面临的风险隐患,建立覆盖风险识别、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针对性加强对服务人员的业务法律知识及应对金融纠纷技能培训,增强其防范风险及纠纷的自觉意识和能力。加强远程监控,跟踪监测分析交易记录,杜绝服务站借银行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通过线上平台人脸识别、密码设置以及远程监控等手段,减少纠纷隐患。
(五)细化考核实现主动活跃。进一步制定明晰的农综站管理办法,明确基础建设、业务培训、日常管理、监督考评等制度,不断补充完善对合作方、服务人员、银行管护人员的监督考评机制。加快科技技术保障,完善农综站设备系统功能,实现各项业务考核数据综合分析功能。充分调动机构负责人和管护经理的积极性,增加农综站经营效益考核。对站主考核采用固定收入、计价考核、评比奖励相结合,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作者: 梓潼农商银行 张菁菁)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