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信绵阳办事处 党委书记、主任 覃才荣
非凡十年路,筑梦踏歌行;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
过去十年,是中国经济转型提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境界的十年;
过去十年,亦是四川农信(绵阳)踔厉奋发,精进跨越的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农信(绵阳)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省联社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扣 “强基固本、开拓创新、提质增效”总体思路,认真贯彻“1234567”治行兴社基本方略,以“合规银行、智慧银行、主力军银行”建设为抓手,始终保持“扎根县域,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定力,持续加大金融创新和信贷投放,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以实际行动擦亮了“四川农信 四川人民自己的银行”金字招牌。自2013年以来,全市农信系统累计向辖内投放各项贷款5338亿元,上缴各项税收36亿元,以40%的存款来源,投放了县域80%的三农贷款,75%的小微民营贷款,92%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90%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四川农信绵阳办事处和辖内7家行社多次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党政、监管部门表彰。
一、党建强基,培根铸魂的十年
十年来,四川农信(绵阳)不折不扣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对国有企业和金融工作的领导系列重要论述。坚持把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作为推进农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和“顶梁柱”。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突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自觉对标对表,指导全市系统将现代公司治理与党的建设有机融合,旗帜鲜明将党的领导写入公司章程,明确党委研究作为讨论“三重一大”的前置程序,切实发挥各级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核心作用。二是加强理论武装,强化思想引领。紧扣中央和上级党委部署,在全市农信系统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学一做”和党史学习教育等。组织系统党员干部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党章等重要思想与理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是加强组织建设,凝聚干事创业正能量。通过编印支部建设手册、实施示范支部建设方案等,加强基层支部建设。严把党员培养与发展关,坚持把政治标准贯穿于党员发展培养考察各环节,真正将对党忠诚、为民服务、作风优良、群众公认的骨干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实现“一支部一堡垒、一党员一旗帜”的组织建设目标。截止2022年9月末,四川农信(绵阳)共有党员2300人、党员占比68%;设党委8个、党支部148个、建设示范党支部8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累计向系统输送高级管理人才16人、各类专业人才2300人。四是坚持党建与经营融合,两抓牢两促进。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聚焦党政、群众、小微企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各类调研、走访慰问活动270人次,坚持党员干部在一线工作、措施在一线落地、问题在一线解决。面对抗疫纾困、稳经济大盘的新形势,2022年初,办事处党委主动对接市委组织部、金融工作局等部门,在全市实施“一片一行长,一镇一经理”金融甘泉促振兴行动,目前,四川农信(绵阳)已累计派出片区行长60人、驻镇经理159人。活动启动以来,围绕重点项目、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累计投放贷款176亿元。
二、战略领航,高位求进的十年
四川农信(绵阳)深谙科学发展之道,紧紧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面对宏观经济“三期叠加”新常态、行业“严监管”、利率市场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内外部冲击,办事处党委一班人强化政治担当,坚持迎难而上,主动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特别是2020年以来,办事处党委着眼四川农信(绵阳)实现超常规发展,前瞻提出了以绵阳农商银行为牵引,以三台、江油农商银行为南北两翼,以梓潼、平武、盐亭、北川四行社互为犄角的“一头两翼四小美”新格局。绵阳农商银行作为四川农信体量靠前的城区农商银行,充分发挥资金、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市级部门、行业头部企业、重点项目对接营销中实现引领;江油、三台立足基础工业、现代农业特质,创新特色化金融服务;梓潼、平武等则紧扣三产融合、农旅产业等精准发力,实现“1+2+4>7”的抱团发展态势。同时,在办事处统筹下,成立不良资产清收和大客户营销中心,将省联社赋予的“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职能贯穿于具体经营管理之中。通过澄清战略、完善机制、真抓实干,四川农信(绵阳)业务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截止2022年9月末,全市系统各项存贷款余额达到2090亿元、较2013年末净增1274亿元,增长156 %;存贷款市场份额达到,22%和20%,分别高于系统内水平1.65和0.82个百分点。
三、牢记使命,服务大局的十年
十年来,四川农信(绵阳)始终坚持扎根地方、支农支小、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与宗旨,主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地方重点项目建设,面向中小微企业发展,面向 “三农”事业升级等金融需求,持续创新创优金融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动能。
致力建设服务三农主力军银行。四川农信因农而生,与农共舞,伴农成长。面对“三农”金融服务内容细、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等难题,四川农信(绵阳)充分发挥点多面广、人熟地熟情况熟和经营机制灵活等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培育机制,在助农体制体系上深度发力;立足县域,保持定力,在主责主业上靶向发力;优化服务,提质增效,在深化转型上持续发力。2019年1月24日,市政府与绵阳办事处签署共同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进整村授信,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e贷线上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1+N产业链贷款等,为 “三农”事业发展注入源源“金融活水”。2013年以来,累计投放涉农贷款4680亿元,涉农贷款投放占比和余额保持逐年增长。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兴旺”工程。支持“10+3”产业体系贷款20亿元(生猪产业8亿元,粮油产业6亿元,特色产业6亿元)。二是实施兴农富农工程。累计向83万户农户开展评级授信,覆盖面78%,支持近30万户农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余额142亿元,覆盖面28.5%。三是实施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支持新型农业主体10852户,贷款余额达37.2亿元,覆盖面90%以上(家庭农场3.6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45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亿元);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2个,3亿元(含国家级、省级)3个,支持企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和服务农业全链条客户群。四是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发放乡村道路交通农房改造,电力保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6.8亿元,支持重点农业产业项目9.9亿元。截止2022年9月末,全市农信“三农”贷款余额521亿元,占全市银行业的40%,是2013年末的2.2倍;农户贷款余额387亿元,占全市银行业的65%,是2013年末的2.4倍,被绵阳市政府授予“乡村振兴主办银行”。
致力建设服务地方经济主力军银行。十年来,四川农信(绵阳)认真落实国家各项货币信贷政策,紧跟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与产业导向,持续加大对地方重点项目、中小微企业、个体商户等群体信贷支持力度。为地方经济稳增长、扩就业、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创业初期,最缺的就是流动资金,跑了多家银行都没办成的事,不曾想信用社主动找上了门,也正是有了信用社第一笔10万元信用贷款解难,也才有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谈及企业成长,东方绝缘材料公司董事长罗春明对农商银行的支持感激在心。该公司创立于1994年,经过28年的发展壮大已从一家手工作坊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农商银行的贷款也从最初的10万元到现在的5000万元。扶微助小的特质使绵阳农信成为中小企业值得信任与依赖的伙伴。在绵阳县域,60%以上中小微企业的第一笔资金都来自农信。如今,绵阳市每10位老百姓就有8位选择绵阳农信的服务,每5家企业就有1家与绵阳农信携手同行。截止2022年9月末,全市农信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9亿元,占全市银行业的43%,是2013年末的3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78户、2022年发放贷款6.56亿元、现有余额11.97亿元,用信覆盖率29.77%。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累计为30万户农户和小微企业投放复工复产贷款290亿元,占全市银行业的31%,减费让利1.8亿元。
致力建设普惠金融主力军银行。十年来,四川农信(绵阳)切实扛起发展普惠金融的责任担当,在抓好一般小微客户服务同时,进一步优化服务,加大投入,充分满足贫困、学子、老年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需求。一是全力支持脱贫攻坚。2016年,与绵阳市扶贫移民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联合发文,拉开了全市农信深度参与脱贫攻坚的序幕,5年来累计投放扶贫贷款63亿元,投放量占全市银行进入机构总量的92%;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9亿元,投放占全市金融行业机构92%,现存余额11.4亿元,其中:产业扶贫贷款7.3亿元,项目扶贫1.7亿元,个人扶贫小额贷款2.3亿元。协调项目15个,扶贫帮扶资金783万元,扶贫包村派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干部)8人,1754名农信村官走基层“双基共建”示范支部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五年努力,全市8.3万户22.6万贫困人口脱贫,520个贫困村退出,北川、平武实现高质量摘帽,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9%下降为零,为全市2019年全面完成减贫任务贡献了农信力量,绵阳办事处获绵阳市第四届“脱贫达人”荣誉称号。二是全力服务民生。全面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妇女创业贷款等产品,累计投放助学贷款1.72亿元、创业贷款3亿元,帮助1.7万余名寒门学子圆梦象牙塔,助力1.5万余人实现创业梦。持续完善服务机制,优化网点动线,完善服务设施,提高适老服务水平。三是全力反哺社会。十年来,四川农信(绵阳)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充分展现在关键时刻挺得直、用得上、靠得住的担当精神,更深、更实、更广融入社会治理。连续十年开展“走千访万”“整村授信”“三扫四进”活动,惠及企业2万户,农户103万户。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评定信用乡镇30个,覆盖全市19%,评定信用村587个,覆盖全市58.7%,赋能乡村治理,积极参与扶贫,金融助学、公益捐赠、冠名赞助等活动,向社会投入公益资金8000余万元。
四、改革创新,革故鼎新的十年
十年来,四川农信(绵阳)始终将改革创新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招。大力推进体制改革。驾乘中央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改制的东风,2014年12月26日,梓潼农商行挂牌成立,标志这全市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正式在绵阳落地。2017年,安州、平武、三台三家农商行相继挂牌;2021年8月13日,历经两次改革探索的绵阳农商银行正式开业。当前,盐亭、北川两家信用联社已纳入改制规划,正有条不紊推进改制工作。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并非简单的翻牌,而是经营管理、经营质效、服务能力的全面跃升,在监管部门对辖内行社的监管评级中可见一斑,2021年,绵阳农商行和江油农商行为3C、三台农商行为3A、梓潼农商行为3B、平武农商行为3C,全部进入三级行社序列。积极实施科技赋能。在省联社科技大平台的支撑下,着力推进产品、渠道、管理、风控等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2013年以来,全市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与人社局、税务局、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开展线上服务平台建设,通过“金融+医疗”“金融+社保”“金融+税务”等服务模式,实现“数据多跑批,群众少跑路”和“最多跑一次”目标。2019年3月16日省联社绵阳办事处、西南财经大学、北川县政府在北川县举行县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发布暨普惠金融发展论坛等金融活动。依托省联社“惠生活”“惠支付”平台,打造“一村一品”活动专区,开通直播带货活动,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投入2300余万元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814个,对1900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有效整合政务服务、生活缴费等生活服务,提升群众服务能力。发行ETC18万张、免费为农户办理社保卡277万余张,数量居全市金融业第一;免费累计代发各类涉农补贴47亿元,代缴社保、医保130亿元。同时,大力推进电子金融服务。截止2022年9月末,开立手机银行153万户,安装存取款一体机等自助设备727台,构筑“物理网点+自助设备+综合服务站+手机银行”四位一体服务体系。2022年9月末电子银行交易占比达95%。
五、完善治理,蹄疾步稳的十年
加强法人治理,指导各行社抓好“三会一层”建设,按照现代商业银行治理要求,持续建章立制,规范经营,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基层网点治理,全面提升基层网点效率。以网点转型为契机,优化网点功能分区,统一形象标识,进一步提升四川农信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深入开展“比学赶超年”“深化改革年”“狠抓落实年”“业务提升年”“干部队伍建设年”活动,持续转作风、优服务。完善管理机制,创新实施分层分类管理考核,建立健全网点支行经营机制,鲜明按劳分配,以绩取酬的局面,打破大锅饭的格局,激发人力资源活力。构建客户至上服务文化,牢固树立“多找客户、找好客户”思路和“系统营销、全员营销、分层营销、综合营销、精准营销”等五大营销理念,聚焦农村和城区两大市场,大力提升客户覆盖率、市场占有率、不断拓宽市场能力。落实全面风控责任。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统筹推进经营管理涉及的战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八大风险,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抓好风险化解与管理,着力夯实行稳致远发展根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进入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四川农信(绵阳)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新挑战,锐意创新,踔厉奋发,为助力绵阳建设中国科技城、打造成渝经济副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