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高水平建设中国科技城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1-09-01  发稿编辑:韩春梅

 

 中共绵阳市委书记   罗增斌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党中央对绵阳发展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绵阳科技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绵阳正处于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期。我们明确“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方向路径,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突出科技立市、创新强市,全面提升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努力为国家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搭建“三大平台”,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战略科技平台是“国之重器”,我们充分发挥绵阳战略科技力量优势,争取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科研院所、企业争创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国省级重点实验室,着力打造科技城实验室,不断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产业创新平台是基础研究走向产业化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我们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功能服务平台是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集聚转化的连接器和加速器,我们聚焦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中介等领域,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聚焦“三大环节”,着力健全完善科技创新链条。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供给,我们提高财政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比例,对顶尖科学家领衔实施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落实给予长期稳定的专项经费支持,以及在科研路线、团队选聘、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完全自主权政策。技术攻关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我们瞄准新型显示、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以及北斗导航、卫星互联网、资源勘探开采、复杂地质条件道路交通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问题,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发展主动权。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融通的核心内容,我们加快建立面向科研院所、高校的中试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提供全程技术研发解决方案,着力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抓好“三大主体”,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我们大力推进“招院引所”,更大力度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龙头企业等迁入或在绵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区域总部、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提升绵阳科技创新水平。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我们加快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动在绵高校由教学型大学向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型,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创新源头供给和人才供给作用。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我们组建龙头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和高校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培育科技型领军企业和创新型头部企业,打造绵阳企业的“科技高峰”;实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打造绵阳企业的“科技高原”。

布局“三大领域”,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保障。产业是创新的承载,我们重点从工业和种业两个方面进行突围,制定实施《绵阳市集中精力大抓工业24条措施》,大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和制造业补链强链延链绵阳行动计划,一手抓存量扩张,一手抓增量招引,着力提高产业配套率,增强企业根植性和竞争力;深入实施新一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打造全国种业强市,努力为国家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作出绵阳贡献。人才是创新的支撑,我们深入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科技城博士集聚行动和“绵州育才计划”,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融合创新研究生院,加强外来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不断聚集高端创新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壮大青年人才队伍。环境是创新的保障,我们从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两个方面发力,从制度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方向入手,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争取更多对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的激励政策,积极创建国家级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氛围浓厚活跃。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