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谱写新时代四川农信(绵阳)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1-08-27  发稿编辑:韩春梅

 

践行普惠金融 服务实体经济

构建“一头两翼四小美”业务发展新格局

谱写新时代四川农信(绵阳)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要振兴”。习总书记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当日下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新起点,也标志着全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排头兵,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三农”发展有着携手与共的情感联系和同生共长的经济联系,在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中既应当积极作为又可以大有作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联社党委和绵阳市委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四川农信(绵阳)应认真贯彻落实四川农信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意见,结合绵阳科技城建设实际,勇担社会责任、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构建“一头两翼四小美”业务发展新格局,谱写新时代四川农信(绵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以支持三农为出发点,主动扛起主力军银行责任与使命

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是农信社的使命和职责,是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和依靠。四川农信(绵阳)自觉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担当起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充分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优势和作用。当前, 四川农信(绵阳)有432个机构网点和759个农村金融服务站(点)遍布城市乡村,有近3200名员工服务绵州大地,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在过往七十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四川农信(绵阳)牢牢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地方经济”市场定位,为“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立足新发展阶段,要深刻全面地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研判和牢牢把握农信社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的发展方向、战略定位,全面加强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金融支撑。

充分发挥好地方金融主力军的优势和作用。四川农信(绵阳)正在着力构建“一头两翼四小美”业务发展新格局,存贷规模达到1877亿元,稳居全市金融机构第一位,是市一级机构中规模效益最强,员工总数和机构网点最多,服务链条最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名副其实的地方金融主力军。在金融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应主动担当起主力军银行的责任,实现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共生共荣的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全市农信将把信贷支持重点向三农和乡村振兴领域倾斜,争取各项贷款净增500亿元以上,每年净增不低于100亿元,其中每年涉农贷款增量的比重不低于70%。

充分发挥好普惠金融主力军优势和作用。四川农信(绵阳)因农而生、伴农成长,作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工作机制,在扶微助小、惠农兴村中作出了应有贡献。作为普惠金融主力军银行,下一步,要进一步将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不断降低农村普惠金融运营成本,增强农村普惠金融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一步一个脚印让“普惠金融”落地有声。充分运用央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货币信贷工具,坚守市场定位,更好地支持农村市场主体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逐步解决其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进一步擦亮“四川农信 四川人民自己的银行”这块金子招牌。

以产品创新为着力点,全方位满足多元化金融需求

针对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四川农信(绵阳)紧盯政策指引,紧跟市场变化,紧贴客户需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大力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确保金融服务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

针对特色产业创新金融产品。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则农业兴、农民富。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为此,要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瞄准绵阳区域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领域,“量体裁衣”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乡村振兴金融产品体系,将完善已有信贷产品和创新信贷产品相结合,因地制宜创新研发“粮食贷”“生猪贷”“药材贷”“茶叶贷”等系列产品,着力抓好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提升、知名品牌打造,全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同时,产品设计要衔接好产业链条发展需求,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的金融服务,让农产品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保值增值。如,“药材贷”产品应支持中药材从种子购销、种植到加工、仓储、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条,全力提升产业链生产发展质效。

针对市场需求创新担保模式。全面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创新推广“信贷+政府增信”“信贷+担保”“信贷+保险”等业务,按照“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原则,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多层级的担保增信作用,满足农村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担保的实际情况,强化“银政”合作,争取各项发展基金、专项资金、补偿基金、投资基金支持,形成新型“政银担”“政银保”“政银投”合作机制,有效补偿和分散贷款风险,扩大信贷投放能力,全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农村新业态。同时,根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趋势,应积极探索基于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权、股权的新型抵质押的信贷产品及业务。

针对市场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农村市场主体主要有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针对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要突出多层次覆盖,确保全方位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如,针对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推广家庭农场贷、农民合作社贷,积极探索“专合社+农业产业园+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模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融资条件。针对乡风文明建设和产业致富带头人,研发推广“先锋贷”“劳模贷”“蜀青振兴贷”等信贷产品。针对农村市场消费升级,加强与线下商场、线上购物平台的合作,大力拓展交通、家居、家电等消费分期业务,充分满足购车、装修等大宗商品购买需求,全面推广“汽车贷”“装修贷”等消费贷款,促进农村消费繁荣。

以优化服务为关键点,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基础在于服务渠道,关键在于服务能力。要持续推动农信社经营重心下沉,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织密金融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效,激发农村活力、增强工作合力,推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广“蜀信e”“惠支付”“惠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推进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加快现有各类信贷产品、支付结算产品的线上化服务,另一方面,大力拓展应用契合乡村振兴需要的各类线上服务场景,推动产品和服务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持续加强客户数据治理,完善客户信息资料,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技术,大力发展智能贷款,打造全流程线上化的新作业模式,方便客户通过线上渠道进行申贷、用贷、还贷,提高对农村金融客户“短小快频”服务的快速响应能力,真正做到依托线上服务,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让村民足不出户享受方便快捷金融服务。

织密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加强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秉承与农村经济发展共生共荣的服务理念,致力于把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打造成为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平台,除了实现存款、取款、贷款申请和发放、购理财、保险等金融业务外,还承担政务服务、快递收发、水电气等生活服务及宣传,不断升级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为农村客户提供高质高效金融服务,最终打造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点。持续织密农村渠道网络,优化网点布局,合理布放自助设备,不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提升网点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持续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特别是针对“撤乡并镇”和村级建制调整后,应全力保障金融服务水平不减,通过“1+N”“2+N”网点或自助网点等模式,稳步有序做好被撤并乡镇网点服务方式的转换工作,更好地满足乡村居民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按照“多找客户、找好客户”的营销理念,扎实做好“走千访万”工作,摸清客户信息、金融需求及信贷需求,持续扩大农村客户授信、用信覆盖面,不断夯实客户基础。针对“三农”信贷需求的特点和要求,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农信社经营重心低、决策流程短、响应需求快的服务优势,优化贷款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信贷服务效率,为农村客户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和金融消费者维权保护,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金融、非法网贷及各种高利贷、“套路贷”等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净化农村信用环境,努力形成更有利乡村振兴和四川农信(绵阳)高质量发展的乡村金融生态。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绵阳办事处黄胜  邓玉杰  赵拉拉)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