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办好实事 推进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9-01-21  发稿编辑:韩春梅

 

开通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刷卡直接结算,贫困患者就医实现先诊疗后结算,自付费用不超过10%;减免3000名民族待遇县在园幼儿保教费,为7.6万余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棚户区改造新开工4416套,建成公路安全护栏1065公里……减免、开通、增加、建设,我市不断用一个个动词来注解民生发展变化,给人以信心与力量,也让党委、政府与百姓的心贴得更近、更紧。

    2018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着力推进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作为绵阳现代化建设的“五个主攻方向”之一,共投入财政资金82.17亿元用于省级、市级民生项目。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民族地区帮扶等省级、市级十大类民生项目共152个小项全面完成,且多数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察真贫谋对策办实事,奋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2018年12月,三台县双乐乡王家堰村漫天飞雪、寒风凛冽。然而,无论是在农家门前的果树林、院落后的圈舍,还是在村集体的泥鳅养殖基地,村民们都一刻不闲地忙碌着。站在王家堰村村委会门口望去,泥鳅池塘扩展到视线边界,宽阔的道路把一块块甜橙地、莲藕塘串联,村委会门口的健身设施一应俱全,贫困户王大爷的土坯房早已不见踪迹……昔日的贫困山村,已成为脱贫致富的示范点。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总体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把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去年2月,全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18年第一次会议召开,审议并原则通过《绵阳市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绵阳市22个扶贫专项2018年实施方案》,为2018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画定“路线图”。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民生工程来抓,主要领导不仅“挂帅”,而且“出征”,多次深入贫困村,察真贫、找问题、谋对策。

    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和专题会议多次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召开。针对工作重点,专项出台《对平武县脱贫摘帽和北川县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工作的支持措施》,强化对贫困县“摘帽”的支持。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实事、最大的发展机遇。

    去年7月,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从“赢”到“好”,让人看到脱贫攻坚的内在变化,振奋人心。

    如何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输血”不如“造血”。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强力推进产业扶贫。“我们构建‘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创新金鸡代养、生猪‘1211’等多种产业发展扶贫模式,既把扶贫产业做好,又保障了贫困户增收致富。”三台县委书记马辉告诉记者。

    ——靶向治疗打通脱贫梗阻。去年,全市人社系统组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者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对登记求职的劳动者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落实公益性岗位等一系列补贴等措施实现就业扶贫。据市人社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实现1.2万人。

    ——保障住房安全。严格落实住房建设政策,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CD级危房改造和土坯房改造。全市投入资金12669万元,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计划2226人,搬迁率100%。

    ——心系助农增收。重点培育六大重点产业和十大主导产品,全面推广入股入社、股权分红、联营共赢等产业扶贫模式,全市累计投入农业产业扶贫资金2.38亿元,带动1.42万贫困人口脱贫。

    成绩催人奋进:2018年,全市34521名贫困群众、225个贫困村在各级各部门的精准帮扶下,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6月,北川被评为2017年度摘帽工作先进县,获奖1000万元;盐亭县连续两年荣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

    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去年,全市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紧贴中心工作,心系群众呼声较高的民生事项,下实功深功落实惠民政策,民生工作凸显品牌效应。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囊萤求学心不苦,免费就餐舌更香。我市投入1.88亿元专项经费,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免费午餐计划”,惠及17万多名学生,被老百姓誉为“最有温度”的民生工程。

    全面落实“9+3”免费教育和15年免费教育等政策,免除2.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和3.4万名中职学生学费;开展金秋助学活动,惠及贫困户学生2686人,累计补助金额127.89万元。

    去年11月,我市310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全面开工,为引领我市未来乡村教师“下得来、留得住、教得好”提供了坚实保障。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实施积极就业创业政策,稳定全市就业局势。去年1—11月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1.64%;城镇登记失业率2.87%,低于省控目标1.13个百分点。

    各地也因地制宜抓落实。游仙搭建“培训、招聘、援助”平台,强化技能培训,激发创业就业活力。科创区开展“企业+高校”双向培育模式,常态化开展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获得“第三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荣誉。北川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组织4批次1461名贫困劳动力赴省内外成功就业。梓潼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引进正大集团等企业,形成年出栏生猪53.8万头产业规模,贫困村、贫困户入股收益稳步增长。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我市不断优化社保经办服务,有效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大服务行业的扩面征缴力度,强化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分类指导。

    江油通过备案程序“简单化”,持卡结算“即时化”、外来就医“便利化”,打造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绿色通道。高新区整合资源,建成磨家镇文化站、妇女儿童之家、社区书屋、日间照料中心为一体的多功能惠民活动场所。盐亭通过新建龙顾井渡改桥公路项目,切实解决2万余人出行和生产生活运输困难。涪城采取“四个一专班制”,突出抓好“五个环节”,打造绵阳金能移动能源产业园、“东城根”童伴阅读生活馆等优质项目。三台大力推动交通建设攻坚行动,投入资金5亿元,建成村、组公路272公里。安州创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推进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其经验在全省推广。经开区采取“四统一”高效打造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截至去年11月,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城镇职工医疗、城乡居民医疗参保分别达125.9万人、223.04万人、71.65万人、423.25万人。

    保护生态环境,让绵阳“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生态环境事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社会永续发展。

    我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2018年,我市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11次、市政府常务会议10次,专门研究生态环保和问题整改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6次对生态环保及问题整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各县市区、园区召开常委会(党工委委员会)79次,常务会(管委会主任会)85次。

    2018年,我市连续启动大气夏季百日攻坚战、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等专项行动,围绕省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反馈问题,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以及散乱污企业等进行强化督查,在全省率先开展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同时,以污染防治攻坚“九大战役”为突破口,以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至10月,全市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县城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去年12月,我市荣获中国2018年“美丽山水城市“称号,成为四川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86%,城市绿地率达到36.7%,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52平方米,绿色发展指数居全省第1位,三江湖和让水河湿地公园成功获批国家湿地公园。

    一项项改善民生的措施落地有声,今天的绵阳“颜值”更高,“气质”更佳,“韵味”更浓,“底气”更足,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李桥臻)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