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林 杨杰
绵阳金融系统按照省委、市委“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有关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找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对标分析,金融工作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大调研结硕果高质量促发展,截至7月末,辖内银行业本外币存款余额3812.94亿元,比年初增加204.01亿元,同比增长11.68%;本外币贷款余额2064.32亿元,比年初增加193.33亿元,同比增长14.73%;银行业存贷款规模继续位居全省第二位。
展开“大调研”:金融兴则经济兴百业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 金融兴则经济兴。绵阳金融一直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提高融资能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发达的货币信用经济,也就是金融经济。认识到金融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把提升全市融资能力作为科技城建设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来抓。
大力发展金融业,提高融资能力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提高融资能力是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和应对经济下行的迫切需要;提高融资能力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壮大的迫切需要。在工作中,绵阳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输血作用的同时,增强金融业自身的造血功能,金融业也是企业,不断深化认识和理解,抓融资能力提高,必须首先抓好金融自身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绵阳已经初步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地方准金融等各业并举、功能基本完备的金融体系,截至7月末,共有银行业机构29家,保险业机构64家(含13家保险中介),证券期货业机构29家,融资性担保机构41家,小额贷款公司20家,金融仓储公司5家,投资基金公司16家,金融从业人员4万余人。全市现有上市公司1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排名全省第二位。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超过300家,其中军民融合板、科技金融板挂牌企业居全省第一位。全市银行业机构资产总额超过4400亿元,存贷款总规模超过5800亿元。我市金融资产规模、机构种类数量、金融活跃程度、资金吸附能力等均居全省第二位,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明显。
绵阳金融业发展也存在着金融体系不完善,银行保险金融机构相对发展较快,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相对滞后;金融风险防控形势严峻,非法集资频发多发,互联网金融、地方交易场所存在一定隐患,信用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不容忽视;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全市现有上市挂牌企业总体数量偏少,虽排名全省第二但总量不及成都十分之一,部分企业上市后再融资能力较差,多家企业上市后无再融资。多层次资本市场要素构件不全,期货、资产交易、产权交易等市场发展不充分,与金融服务配套的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薄弱。
安上“加速器”:建立企业融资工作推动机制
近日,绵阳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安排部署了全市融资能力建设相关工作。从战略层面为绵阳金融把脉定位定调,要求在金融机构自身良性发展的同时,为国家科技城建设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突破性发展贡献绵阳金融力量和智慧。
绵阳金融办从为什么这么做,摸清绵阳金融业的现状、究竟还存哪些问题?应当如何做入手?提出实施路径办法:一是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率;二是提高县域农村中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覆盖率、申贷获得率和贷款满意度,力争小微企业贷款、三农贷款、县域贷款等重点板块贷款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增速;三是推动人民银行、银监分局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绵阳“两个一号工程”的指导意见》、《绵阳市科创中小企业融资培育与拓展计划》、《绵阳市银行业支持军民融合中小微企业的十四条措施》、《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等具体举措,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营造良好金融监管环境。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绵阳科技城实际,大胆探索、主动作为、积极创新,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6月末,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38.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6.60亿元,同比多增20.2亿元,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力度明显加大。
装上“发动机”:推动经济超常规高质量发展
资本市场是当今创新型经济的“发动机”,强大的资本市场是推动实现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绵阳是国防军工大市,科技资源丰富。军工科研院所、国有军工企业不缺钱,银行追着贷款,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主动性不高,工作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错失了良机。大多数民营企业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企业发展资金很少引进股权投资,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财务成本较高。而通过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相当一部分是权益类资产,比如新股发行、增发股票、兼并重组、私募基金投资等,无需还本付息,既融来了资金,又节约了财务成本。股权不仅能融资,还能融智,用股权激励的方法,对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进行奖励,全力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善于用好资本市场融资,努力把短板补齐。把培育企业上市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市上市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落实县市区、园区属地主体、市级产业(行业)主管部门归口推动的工作机制,实施企业上市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筛选出一批实力强、成长性好的优秀企业建立拟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建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平台和专家团队,切实加强对拟上市挂牌企业的孵化辅导培育。督促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择优选择、对口签约一家以上券商专业机构,健全专业支撑体系,依托专业力量统筹推进辖区企业上市挂牌。修订《绵阳市财政金融互动和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市级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企业上市挂牌实行过程奖补,尽快实现企业上市挂牌辅导成本零负担;对股改、上市投入超过千万的拟上市挂牌企业给予贴息资金支持。整合行业部门扶持政策,对拟上市后备企业实施集中连续滚动支持,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市金融办、市经信委牵头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对接资本市场规范化公司制改制的指导意见》,加大财政、金融、社会管理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改制工作,使企业尽快符合对接资本市场的基本条件。近年来绵阳企业通过发行各类债券直接融资势头不错,今年1-7月全市发行债券已经超过60亿元,近期市政府又研究通过了科发集团90亿元的发债计划。
再装“减震器”:“三去一降一补”服务实体经济
绵阳金融办按照“三去一降一补”的要求,积极改善金融供给结构和方式,创新金融服务体制机制,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强宏观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组织开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资金需求调查,引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进行项目储备、对接和投放;主动摸排“僵尸企业”,出台了《绵阳市去杠杆专项工作方案》,拿出了20条具体举措引导优化金融信贷投向,促进企业合理负债,服务我市产业经济提质增效;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理念,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向上争取审批权限、单列信贷资源、充分利用总行(公司)资金、债务融资工具、政府债务置换等保障实体资金供给;二是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管、金融机构日常监管和重大财税政策落实,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的资金供给条件和风险保障条件。三是补齐短板,服务中小微、三农力度增强。出台了《绵阳市贯彻落实四川省普惠金融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绵阳市金融精准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推出了“扶贫再贷款(支农再贷款)+产业带动贷款+基地+贫困户”金融扶贫新模式,支持贫困户通过产业带动方式创收增收,金融助农、助小、助弱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市涉农、中小微企业融资产品达到200余个,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目标顺利完成,截止今年6月30日,150家小微企业从工农中建和绵阳市商业银行获得49034.63万元的信贷支持。
通过持之以恒的发力,久久为功,绵阳金融业是亮点纷呈、硕果累累,长虹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得到总理点赞,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全省领先,社会融资结构趋于优化、军民融合产业引导基金、县域经济发展基金扎实推进、金融扶贫初见成效。到6月末,我市“存贷差”高达1800多亿元,上市公司市值1200多亿元,这都是绵阳现实的流动性。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