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脱贫攻坚的“绵阳实践”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6-10-13  发稿编辑:韩春梅

 

 □喻松 邢帅   裴玉松

10月12日上午,三台综改区双乐乡王家堰村120余亩泥鳅养殖基地迎来收获时刻。“平均亩产量达到了1000多公斤!”基地负责人李晓川一边忙着收网一边笑着告诉记者。依托泥鳅产业发展,王家堰村30余户贫困户脱在望。

像王家堰村的蜕变,也在全市520个贫困村里发生。过去五年,我市通过强力推进脱贫攻坚,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5.3万人,全市贫困发生率从17.9%下降到3.1%。

脱贫攻坚,我市正使出“千倍之力”。

如何让更多贫困群众真正脱贫,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思路逐渐成型:聚焦“三大片区”扶贫主战场,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以及低保兜底方面重点着力,让贫困户走出困境;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全市扶贫大格局。

确立“三大片区”扶贫主战场

全市哪些区域脱贫难度较大?2014年,我市结合扶贫开发实际和各县市区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人口分布等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和实地调查,科学确立了我市“三大贫困重点区域”:秦巴山片区、丘陵地区旱山区、龙门山区高山区“三大片区”,贫困群众占全市贫困人口比分别为20.5%(3.4651万人)、56.2%(9.4793万人)、23.3%(3.9384万人)。

为此,我市制定了“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时间表,决定以连片扶贫开发为主,以促进贫困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在“三大片区”扶贫主战场,通过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整合社会资源,切实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在2020年前全部贫困人口“脱贫奔康”。

以地理位置偏僻、无支柱型产业及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等现状的三台综改区为例,我市在政策匹配、项目投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扶贫资源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推动该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目前,综改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一年一变样”的目标顺利实现。

精准滴灌优化扶贫资源配置

“脱贫攻坚必须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突出着力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市扶贫移民局局长冯中兵告诉记者。我市在产业选取、项目帮扶以及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优化,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为此,我市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扶贫开发内生动力。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为贫困户发展选取优势产业,提升“造血能力”,并逐步探索建立产业脱贫长效机制。

——加快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力保障、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路、水、电、网通村到全覆盖,整体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有针对性解决贫困村“最后一公里”问题。

——将贫困人口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织牢贫困群众生活“保障网”。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教育惠民工程,确保贫困学生、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弱势群体享有平等教育权,切实保障农村残疾人、贫困老年人、留守妇女和儿童的基本生活。

我市坚持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急需的项目和需求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样全市的扶贫工作能瞅准重点,做到靶向发力。”市扶贫移民局副局长丁家洪说。

集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硬仗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集全市之力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困难群众全部脱贫目标。

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我市积极创新帮扶机制体制,调动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着力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通过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10个专项扶贫实施计划、建立领导联系帮扶工作机制以及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等措施,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与此同时,我市还大力发展社会扶贫组织、创办扶贫第三方网络平台“太阳公社”以及成立“绵阳市脱贫奔康产业促进会”“扶贫志愿服务总队”等路径,在全市营造“人人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市大力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面力量,已经形成了多措并举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冯中兵告诉记者。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