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民政局 绵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关于绵阳城区部分道路标识牌释文的公示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市城管局将对绵阳城区部分道路标识牌进行更新,增加道路名称的来历、历史沿革等内容。为此,市民政局、市城管局等市级相关部门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实地踏勘、走访调查、拜访专家等形式,整理出绵阳城区17条道路标识牌释文,现予公示。各单位和个人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11月28日前反馈给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
联系人:冯鑫 联系电话(传真):2396197 E-mail:31442718@qq.com
绵阳市民政局 绵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2014年11月17日
绵阳城区17条道路标识牌释文
(一)黄家巷
南北走向,南接解放街,北连警钟街。为唐宋古城街区。因清时黄姓绅士在巷内建黄氏公馆,故名“黄家巷”。原巷内多为四合院。1970年代初,此巷出土一批珍贵文物。2004年改建,全长约200米,宽约11米。
(二)马家巷
南北走向,南接顺城街,北连警钟街。为唐宋古城街区。此巷紧邻清绵州州署,内有“马家公馆”,故名“马家巷”。多为官员居住地,居者中有清同治年间提督李有恒,清代拔贡、李杜祠的创建者吴朝品。1980年代吴家大院拆建时发现汉至清代书画拓片数百件。2012年改建,全长约300米,宽约3米。
(三)孙家巷
东西走向,东接马家巷,西连红星街。为唐宋古城街区。清绵州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蜀中“红学”第一人、绵州治经书院主讲孙桐生出生于此巷孙家大院,故名“孙家巷”。《孙桐生书信手记》现藏绵阳市图书馆。绵州大剧院建于此巷旁。2012年改建,全长约100米,宽约8米。
(四)红星街
南北走向,南接南河大桥,北连临园路东段。为唐宋古城街区。明、清名为“神仙街”,有白衣庵、佛学社、州衙、杨公祠、警钟楼、翰林院、文公馆、吏目署、监狱、辛氏祠等。1966年初,州衙所在地建中共绵阳地委机关,改名“红星街”。1989年改建,全长约1000米,宽约20米。
(五)文庙街
南北走向,南接建设街,北连解放街。为唐宋古城街区。清建有文庙(孔庙)及照壁和泮池等,故名“文庙街”。其街口是1970年代末绵阳城区开通的第一条公交线路城内终点站。2004年改建,全长约160米,宽约18米。
(六)解放街
东西走向,东接一环路南段,西连红星街。为唐宋古城街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著名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出生地。民国时因有文庙(孔子)、文昌宫(文昌帝君)、圣公会(耶稣),曾名“通圣街”、“德操路”。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绵阳军分区机关驻此,更名“解放街”。曾有绵州公署、民国绵阳县政府、马王庙、子午报社、千总署、清代绵州试院、民国绵阳联立中学(现绵阳一中所在地)等建筑。2004年改建,全长约450米,宽约22米。
(七)建设街
东西走向,东接一环路南段,西连红星街。为唐宋古城街区。清代因城隍庙建于此街,取名“城隍庙街”。民国为菸草市场,取名“菸市街”。建国后改名“建设街”,绵阳地区行政公署、绵阳市人民政府机关曾驻此街。曾有城隍庙、华光庙、王氏祠、曾公馆等。2005年改建,全长约460米,宽约17米。
(八)卫生巷
东西走向,东接红星街,西连西大街。始建于明代。民国时,此巷豆芽作坊较多,得名“豆芽巷”。建国后因临近专区医院(现绵阳市中心医院)、绵阳市卫生学校、市妇幼保健站等卫生单位,改名“卫生巷”。1990年、2011年两次改建,全长约570米,宽约6米。
(九)西大街
南北走向,南接涪城路,北连警钟街。始建于清代,曾有“大公馆”和“二公馆”、陕西会馆、邮电局等。民国时改名“中正路”。建国初因绵阳县城大西门位于此地,取名“大西街”。1987年市政府定名为“西大街”。2005年改建,全长约330米,宽约20米。
(十)涪城路
南北走向,南接南河路,北连东方红大桥。原为成绵路通往漫水桥(小浮桥)、御营坝、塘汛、三台的一条公路。1959年改造后,命名“红旗路”。1989年更名为“涪城路”。位于此路中段的文化广场是市民重要的休闲活动场地,是城市的文化活动中心。2000年改建,全长约1600米,宽约35米。
(十一)警钟街
东西走向,东接一环路南段,西连涪城路。为唐宋古城街区。此街由原东大街、吉祥街、小西街三条街组成。曾有观音阁、天上宫、江西会馆(万寿宫)、吴氏祠、徐公祠、孟母坊等建筑。民国时建钟鼓楼,用于报时、防空、防火、报警之用,故称“警钟街”,意为警钟长鸣。1966年初改为“东风路”。1987年复名“警钟街”。1959年、1991年、2001年三次改造拓宽,全长约900米,宽约26米。
(十二)成绵路
南北走向,南接涪城路,北连剑南路西段。是川陕公路城北路段,于1935年修建,建国后因此路为绵阳至成都始段,改称“成绵路”。1964年改名“反修路”,1972年复名“成绵路”。2005年改建,全长约700米,宽约10米。
(十三)剑南路
东西走向,西起园艺山九洲大道,经三里桥、东方红大桥、开元场、绵阳科技馆至汉平阳府君阙。始建于1959年,取名“青年路”。1987年拆去运煤小火车道拓宽路面,因唐代绵州属剑南道东川,更名“剑南路”。此路以东方红大桥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长约2000米,西段长约6000米。2011年改建,全长约8000米,宽约30米。
(十四)跃进路
南北走向,南接剑南路西段,北连西山东路。1957年3月1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朱德到绵阳视察,确定在平政桥地带建无线电工业基地。后相继建成“四厂两院”:国营长虹机器厂、国营涪江机器厂、国营华丰无线电器材厂、涪江有线电厂和404职工医院、电子工业部第十一设计院。1958年12月大跃进时新建街道,取名“跃进路”。1966年、1982年、1995年三次改造,全长约1200米,宽约16米。
(十五)西山东路
东西走向,东接滨江西路中段,西连一环路西段。始建于1983年,1987年原“平政路”并入,因位于绵阳西山风景名胜区之东,故称“西山东路”。原绵阳丝绸印染厂位于此路。2013年改建,全长约1500米,宽约18米。
(十六)临园路
东西走向,东接顺河前街与红星街相接处,经北街口、临园口、人民公园、科委立交桥、火车客站,西至花园立交桥。绵阳城区第一条宽50米的东西干道,因临近“川西北第一公园”得名。干道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是1981年由原“珠市街”、“红光路”拓宽改建而成,长约1800米;中段建于1986年,长约900米;西段建于1989年,长约2600米。2010年改建,全长约5300米。
(十七)长虹大道
南北走向,南接南山路口,北至涪江铁路大桥。绵阳城区第一条宽50米的南北干道。1987年,因绵州自隋代得名已千余年,将原“绵(阳)江(油)路”、“绵(阳)遂(宁)路”更名为“绵州路”。1997年,改扩建后,改名“长虹大道”。大道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长约4500米,中段长约2900米,南段长约3900米。2009年改建,全长约11300米。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