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采购中心原副主任华某受贿案、绵阳师范学院基建与规划发展处原处长李某某受贿案先后公开审理,市委书记罗强、市长林书成和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重要岗位工作人员旁听了案件庭审,通过身边鲜活案例接受了一次特殊的廉政警示教育。
这种以案说法、普法、学法的形式,在领导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表达痛惜、痛心、痛省之余,许多领导干部表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底线,关键在警钟长鸣。
启示一:拒腐防变须加强制度建设
华某受贿案庭审中,控辩双方的质证,引发了人们对现行政府采购中制度规范性问题的反思。
庭审中,辩护人称,华某所收财物,应当视为涉案人员对华某为其在政府采购中提供的信息咨询所支付的“劳务费”、“咨询费”,属人情往来,而非权钱交易。华某也称,那些送钱送物给他的人,很多都是他生活中的朋友,彼此之间也有财物往来,并没有具体请托事项。但华某同时承认,这些人也曾就具体招标项目及内容向他进行过咨询。
这两次提到的“咨询”,让人感到“意味深长”。
综观政府采购中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其中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行贿者善于选择逢年过节的时机,分别向政府采购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以红包礼金的名义行贿,提前进行所谓“感情投资”,从而为今后采购中标创造先期条件。这类贿赂,往往采用“一对一”的单线联系方式,互有暗示,心照不宣,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极易被忽略且难以查证。
对政府采购来说,规范性与效率性是两翼。没有按规范操作,政府采购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一定的采购效率,政府采购又失去了目标,比如,抗灾物资中的紧急采购。因此,提高效率性的前提是规范性。只有把规范具体化、明确化,划定“底线”,才能有效杜绝政府采购中的腐败现象。
目前,由于政府采购制度运行时间短,操作制度尚未健全完善,加之制度要靠人来执行和落实。如果目中无制度,行为也就不受约束。再者,华某受贿案还涉及到了“信息公开”问题,通过向行贿投标方提供不应公开的信息或人为制造信息不对称,达到谋取个人一己私利的目的。
通过对华某受贿案的剖析,对我市今后预防政府采购中的腐败行为有何启示?
一方面可以把市政府采购纳入到今年1月成立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既整合相关人力资源、监督职能资源,又能兼容信息发布、发售招标文件、招标保证金管理等许多综合业务,从而适时监督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我市在灾后重建中独创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交易管理模式,经验已经比较丰富和成熟,已为省内外同行提供了很多参考价值。我们应把这种“制度+科技”的模式植入到政府采购中去,以期实现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
启示二:拒腐防变须注重抓早抓小
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应当肯定的是,全市干部的主流是好的,其业绩可圈可点。但从市纪委通报的情况来看,部分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个别干部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淡漠,态度冷硬横推,服务“收钱收费”,管理“吃拿卡要”,凭心情办事、凭交情办事。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不得不说,在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前,个别党员干部放松了主观世界改造,党性意识不强,一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要权力不要责任,工作中不能洁身自好、公私分明,不能做到防微杜渐,由犯错走向犯罪。
特别应当引起注意的是,“祸患常积于忽微”。通过这两起涉腐案件的审理,不难看出,这些干部的堕落,常常从身边的一些“小节”开始。正是这些看似“小节”的红包、礼金、感谢费,一步步攻破了他们的底线,直至将他们“送”进了犯罪的深渊。正如华某在庭审中所言,“未能经受住利益的诱惑,几年时间下来居然接受了老板们那么多金钱。”“从内心深处感到非常可怕”。
小节不保终累大德。小节问题,渗透于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思想、生活、行为、作风中。小节不良,发展下去就会大节不佳;小节上的病变,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大节上的顽症。对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要牢守根本、经得住诱惑、把得住底线,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用严格的纪律规范行为,不因金钱而驻足、不因美色而沉沦、不因名誉而浮躁,做到“用权”不“滥权”、“谋公”不“谋私”。
启示三:拒腐防变须对干部严格要求
熟知绵阳市情的人都知道,市委书记罗强到绵阳工作后,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严格要求就是对干部的最大爱护。
他曾多次指出,各级干部是党的珍贵资源,组织培养一名干部需要长期磨练实践,干部违纪违法被查办,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也是单位和组织的损失,更是对党的形象和事业的损害。
干事创业,不出事是底线。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既抓源头,又抓预防,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使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另一方面始终保持惩贪治腐的强劲势头,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我市一方面注重发挥政务微博、政务网站、网络信箱等新兴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构筑起反腐倡廉建设新阵地。另一方面以制度建设推动反腐倡廉创新发展,建成具有绵阳特色的“7+2+1”制度框架,有力推动了全市反腐倡廉建设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我市还充分发挥科技城优势,把科技手段有效融入纪检监察具体实践,不断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在全省率先建成电子政务大厅、率先开通手机版电子政务大厅,建成了覆盖市县乡三级的政务服务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
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反腐败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最终要靠构建“不愿腐”的宣传教育机制、“不能腐”的监督制约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查处机制。下一步,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建设力度。
一是构建“不愿腐”的宣传教育机制。以教育为先,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政治纪律、优良传统和从政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特别注重利用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发挥典型案件的教育震慑作用。
二是构建“不能腐”的监督制约机制。围绕重要领域、重要部门和重点岗位,紧盯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前移预防关口、堵塞制度漏洞、强化防控措施,构建以防范为核心、以监管为手段的科学预警防范机制,不断深化腐败易发多发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切实扩大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
三是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查处机制。坚持对腐败现象“零容忍”,对腐败分子“敢亮剑”,“老虎、苍蝇”一起打,始终保持惩贪治腐的强劲势头,放大治标惩腐的威慑力,为治本抓源赢得时间,以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严是爱,宽是害”。严格要求,对干部成长来说,是苦根上长出的甜果。两起案件公开审理警示我们,严格要求才能筑牢干部拒腐防变的底线,严格要求才是干部健康成长的“护身符”。全市领导干部应吸取教训、引以为鉴,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用权,努力争创一流业绩,不辜负组织信任和群众期盼,凝聚起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强大“正能量”。(绵阳日报记者 方发勇)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