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关乎民生。抓“菜篮子”就是抓民生。老百姓“菜篮子”的重量,能够掂量出一个地区的民生分量。2012年,我市各级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全力加快蔬菜基地建设,从数量上保证市场供给;加强“菜篮子”产品质量监管,从质量上保障消费安全;着力减少优化流通环节,让更多的“菜园子”直通“菜篮子”,从价格上满足市民愿望。一系列“组合拳”收到明显成效。到年底,调查显示:绵阳城区的菜价低于周边城市。如今,绵阳市民正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菜篮子”越来越重了。
书记亲自督办 一定要把菜价降下来
各级各相关部门是否真正把老百姓装在心里,掂掂“菜篮子”的重量,就能得出答案。
2012年6月,针对市民反映部分蔬菜价格偏高的问题,履新不足一月的市委书记罗强轻车简从,先后深入涪城区大西门社区菜市场,游仙区游仙坝农贸市场、六里村综合市场,科创区上马综合市场等市场进行了明察暗访,并指派专人搜集了绵阳及周边6个城市的时令蔬菜价格。
绵阳部分菜品价格偏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引起了罗强的高度重视,他指示农业部门要加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首先从“量”上保证市场供给。同时要求各相关部门加强批发流通环节管理,强化市场价格监测监管,切实保障农产品供给,让市民满意、菜农高兴、商贩赢利。
一场围绕破解“吃菜难”、“吃菜贵”问题的攻坚战全面展开!
为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对市政府“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作出了适当调整,包括财政、发改、工商、质监等18个市级部门纳入其中,并在市农业局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专门组织协调蔬菜产业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林书成,市委副书记张锦明等市领导多次亲自督办和现场办公。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协作配合、齐抓共管。
“菜篮子”工程建设推进力度前所未有!
数量质量并重 保证有效供给和消费安全
破解“吃菜难”、“吃菜贵”,应该从哪里入手?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步扩大,设施大棚逐步增加,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供给保障能力有所增强。但是,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城市人口激增等多种因素影响,蔬菜生产仍面临新菜地建设薄弱、市场供求“旺淡”矛盾明显等问题。
上量!我市打出“菜篮子”工程建设“第一拳”。
目标明确了,政策、资金、土地等均向“菜篮子”工程倾斜。
2012年,各职能部门在充分实施好国家、省级“菜篮子”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市级财政分别投入蔬菜产业专项资金2000万元、畜牧业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蔬菜、畜牧业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并从蔬菜产业专项资金中列支部分用作补贴直销店建设。各县市区也分别利用各类项目资金,项目打捆,引导企业投资,加大“菜篮子”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资金“打底”,“菜篮子”工程建设步子更加坚实。
各级农业部门针对我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紧紧围绕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明确蔬菜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建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探索蔬菜基地建设新机制新模式,推进蔬菜规模化种植,扎实抓好江油九岭、涪城金峰、游仙街子3个万亩设施蔬菜核心示范园区,着力打造杨家—关帝产业带。目前,涪城金峰、杨家、关帝,游仙街子、魏城,江油九岭,安县花荄、黄土等蔬菜产业带已初具规模。
在保证我市“菜篮子”产品总量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第二拳”。
全市各级农业、畜牧、水产部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认证。在完成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专项检测的基础上,加大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专项检测和风险预警监测力度。各生产基地、种养专业合作社、销售企业加强自律性检测,各级主管部门、生产企业(专业组织)和营销企业共同把好“产地准出关”和“市场准入关”。
“菜篮子”工程建设从单一注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减少流通环节 让“菜园子”直通“菜篮子”
光上量还不够,还得降价!
调查显示,一般蔬菜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二至四道中间环节。到了零售终端菜市场,职业菜贩又普遍采取价格结盟统一市场菜价,批零价格相差1.8至2.5倍,个别稀缺品种蔬菜的价差甚至超过10倍。消费者无端地多掏了腰包,不明不白地吃上了高价菜。
减少流通环节,缩短“菜园子”和“菜篮子”的距离。我市打出“菜篮子”工程建设“第三拳”。
市农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方案,积极探索由基地到社区的蔬菜营销模式。在绵阳城区和江油城区内实施农产品直销网络建设,积极支持绵阳万亩田农业、高水农产品批发市场、江油汇星超市等企业在社区开办便民菜店、生鲜连锁超市、直销店(点)、平价菜场、周末菜市,在农贸市场设立专销区(柜)、直销店(点),并为菜农提供自产自销区。截至目前,开业运营的蔬菜直销店已达到65家。据监测,直销店的售价普遍比市场低10-20%。
同步推出的还有“车载菜市”试点。每天清晨,一辆辆满载鲜活农产品的“直通车”从生产基地轮流开进城区各大小区,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个“新鲜”、“相因”、“安全”。
市农业局局长兰劲表示,下一步还要鼓励更多蔬菜基地到社区开设自销点、连锁店直销,并给菜农设立更多自产自销区,为市民提供更多的质优价廉的放心菜。
畅通信息渠道 让市民菜农商贩“三赢”
一度以来,菜市“跷跷板”两头伤人:一方面,城里群众苦于市场菜价偏高;另一方面,乡下菜农愁于地头收购价萎靡不振,收入提不起来。与此同时,许多农产品生产企业也面临着市场利润薄、经营成本高等难题。
究其原因,症结还在于信息“梗阻”!
这一怪圈必须打破。我市打出“菜篮子”工程建设“第四拳”。
针对蔬菜产业发展信息交流不畅的难题,市农业局正在组织实施蔬菜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努力为全市蔬菜生产、运输、销售搭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平台建成后,可以为各基地、种植和运销大户及时发布了解蔬菜供求信息提供极大的便利。2012年9月,市农业局已开始在涪城、游仙、江油布点采集18种蔬菜基地批发价格情况,并在绵阳农业信息网上发布。
“卖菜难”、“买菜贵”并存困局悄然“破冰”!
在此基础上,市农业局等部门积极推动高水农产品批发市场、绵阳佳昊农业、绵阳万馥果品市场、五洲农业等龙头企业与成都、攀西、山西、山东等农产品优势产销区对接,开展直采直销,构建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有力地调剂了绵阳的“菜篮子”,丰富了本地市场的蔬菜品种,平抑了“稀有”蔬菜的高价格。
一系列“组合拳”,展示出“真功夫”。“菜篮子”工程建设,步入了“让市民满意、菜农高兴、商贩赢利”的良性运行格局。
“菜篮子”工程·数字2012
●蔬菜种植面积110.5万亩,总产203万吨,同比增长6.7%;
●生猪出栏658.66万头,肉类产量71.6万吨,同比增长12.3%,年末生猪存栏373.13万头;
●水产养殖面积37万亩,水产总量10.3万吨,同比增长5.1%;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297.7万亩、无公害畜产品基地27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16万余亩,“三品一标”认证总量达到256个;
●蔬菜、水果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4%,高于目标任务2.4个百分点;瘦肉精抽检保持零检出记录;生鲜乳、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100%;
●开业运营蔬菜直销店65家;
●蔬菜总产值达到66.4亿元、畜牧总产值达到177.2亿元、水产总产值达到20.8亿元。(魏星奎 梅龙)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