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22日——23日,绵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全市第十二次社科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在东津酒店成功召开。大会讨论并审议了社科联主席何季德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社科联章程修改草案;选举产生了社科联第六届理事会及以何季德为主席的新的社科联领导班子;对绵阳市第十二次社会科学成果进行了颁奖。出席大会的有: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唐永进,省社科联办公室主任向自强,绵阳市委副书记张锦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邱明君,宣传部副部长刘良慧、王晓刚,市人大副主任雷百灵,市政协副主席艾尚林,市政府副秘书长寇子胜。在大会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市委政研室副主任付强,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银登春,《绵阳日报》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李涛,市教体局副局长姚定,西科大党委副书记、校社科联主席姚荣东,绵阳师院党委副书记、市社科联第五届理事会副主席王海滨,市社团工委副书记苏兴高,市社科联第五届理事会秘书长曹智。
唐永进代表省社科联向大会作了讲话。市委副书记张锦明代表市委书记吴靖平向大会作了重要讲话。宣传部部长邱明君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副部长刘良慧主持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
此次大会,选举产生主席1名,副主席12名,秘书长1名。
张锦明代表市委书记吴靖平对大会讲了三点意见。她指出:一、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努力提高哲学社会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切实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着力营造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
张锦明要求全市社科界做好以下三个方面:1、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运用和宣传;2、关注绵阳市的改革与发展,突出运用对策研究,在“十二五”期间,我市社科界要规划一批重大课题,包括着眼长远的基础研究和立足现实的应用性研究;3、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氛围,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交流。
回顾过去,成绩斐然
市社科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社科联和市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精神,紧密团结全市广大社科工作者,积极开展理论政策宣传、灾后重建服务、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社科规划、成果评奖、社科普及、社科基层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和自身建设等工作,为繁荣和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共举办研讨会250多次,举行报告会120余场,全市在各级给类研讨会、座谈会上共交流论文5000余篇,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论文、调研报告8000余篇;公开或内部出版各类专(编)著、教参书、工具书、科普读物200余部,市社科联及所属社科团体、大中院校、县(市区)社科联开展各种科普宣传达5000余场次,对50余万人进行了科普宣传,发放科普宣传资料40余万份,办展板2000多块。
六年来,先后完成了省社科规划课题《城市繁荣的指标体系与对策研究》,市“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市级合作课题等30余项。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今后五年,是我国执行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五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更加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过去六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社科规划课题专项资金尚未落实;整合社科力量,推出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多;基层社科组织的建设与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新当选社科联主席何季德表示,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绵阳发展新跨越的战略举措与目标,团结和动员广大社科工作者,努力把社科联真正建设成为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了”的“思想库”;建设成为依托资源力量,涌现社科精品成果的重要生产基地;建设成为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社科知识的重要方面军;建设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建设成为全市社科工作者之家;推动我市逐步向“社科大市”迈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