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再见!北川!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11-07  发稿编辑:景秀丽

再见北川图.jpg

       两年多以前,一场突发的地震灾难降临,带给绵阳北川以重创。此时,山东同胞慷慨伸出援手,帮助和鼓励北川灾区人民坚强站立,不惧困难,奋力前行。“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在一个个援建项目相继完工以后。10月27日,记者从山东援建北川总结表彰会上获悉,将北川作为第二故乡的山东援建人员于10月28日返回山东。
 

       难忘山东援建北川情
       27日上午,在山东新北川宾馆会议室里,山东援建北川总结表彰会在此举行。一批批援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先进代表发言,此时,掌声雷动。山东省对口援建北川工作指挥部总指挥徐振溪说:“5·12”大地震后,在3万多名山东援建大军和北川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实现了“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两年多的援建中,山东援建大军见证了北川广大干部群众从悲伤走向希望,见证了灾区从满目疮痍到焕然一新,见证了山东援建大军与北川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是这片热土让我们与羌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北川已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和人生的重要一站,成了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徐振溪讲到“念念不忘北川这片热土,永生难忘这份战友情”,他掉泪了。
       当听到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陈兴春谈到“感谢山东人民,北川永难忘记山东情谊,北川明天会更美好!”,他再次掉泪了。当他听到山东省对口援建北川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孟雷介绍援川工作情况时,第三次洒下热泪。此时,掌声再次响起。
       据悉,山东省共援建北川各类项目369个,合计近120亿元。援建中,以“水、电、路、医、学”等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为重点,恢复了北川各乡镇驻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以组织实施“两训、双挂、三支”为载体,开展对口支医、支教、支农等;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农产品交易中心,建成了1.4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已有34家企业入园,总投资21.7亿元,建设了7万平方米的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北川新县城是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唯一一个异地重建的县城,山东省共援建城镇安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绿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6大类82个项目,总投资46亿元。目前,北川新县城已具备了居住、医疗、教育、商业、旅游、休闲等基本功能,展现了一座特色羌城的基本形象,构筑了现代新城的基本框架,具备了承载生产、生活的基本能力。
10月25日晚,北川曲山镇及陈家坝乡举行欢送青岛援川工作者联谊会。曲山镇、陈家坝乡党委、政府还代表两镇(乡)所有羌家儿女为青岛市援建工作者代表颁发了荣誉乡民证书,赠送了羌服和羌红等感恩纪念品,举行了具有羌族特色的篝火晚会和文艺节目表演。当晚,来自曲山镇、陈家坝乡部分村民代表近300人参加了欢送联谊活动。
 

       北川群众给了我们最高礼遇
       一场秋风秋雨,让北川转瞬进入冷冬,26日下午,秋风萧瑟,山东潍坊援建人员张仲华走在新北川的滨河西路上,却感觉暖意融融,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歌儿:“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张仲华说:“临别之际,我和众多山东援建人员一样,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山东和北川同胞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今年46岁的张仲华是山东省潍坊市市政工程建设处副县级干部,潍坊市援川前方指挥部工程建设组副组长,投资评审组副组长。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张仲华主动请缨,离别父母妻儿,赴北川参加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08年8月1日到达当天,张仲华就在北川桂溪乡的帐篷里遭遇了6.1级强烈余震。此后,山体滑坡、泥石流时常发生,潮湿多雨,加上蚊虫叮咬,还有暴雨夹杂着滚石来袭。然而,张仲华却顶住压力,常昼夜蹲守,饿了吃方便面,困了在椅子上睡一会,保证了援建桂溪、贯岭两乡中工程的质量与进度。
       在桂溪乡援建时,当地群众一见到张仲华他们这些援建干部,都会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有时还招呼他们去家里吃饭,过年过节还送些当地土特产给他们。初到北川时,湿热的气候让张仲华等援建人员四肢长满湿疹,痒得难受。当地群众见了心疼,主动帮他们找偏方,采草药。家住桂溪村的莫大娘70多岁了,还上山为援建人员采草药,熬好后给他们送到板房里。慢慢的,困扰张仲华等援建人员的湿疹消失了。在北川桂溪乡的援(下转一、四版中缝)(上接一版)建工作结束后,潍坊援川前线指挥部搬到北川新县城工地。桂溪乡的老百姓却还挂记张仲华他们的病情,打电话关切地询问他们还长湿疹没有?张仲华感动地说,这是北川群众给他们这些援建人员的最高礼遇。张仲华说:“国庆节后,援建工作进入扫尾阶段。可即将回家的喜悦中却盛满我们这些援建人员对北川这片土地,对这些坚强的山里人浓浓的不舍之情。即便回到家乡,我也不会停用我在北川使用的手机号,会经常联系北川的朋友,邀请他们到山东来玩。”
       家住北川桂溪乡杜家坝村的廖永惠,从2008年8月开始就在潍坊援川指挥部煮饭。她说:“潍坊援建人员待人很亲切,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我们。我们北川人如今能过上好日子,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关心和帮助啊!他们就要离开北川了,我们真舍不得他们走。”
 

       风雨相伴,难忘两年多援建情
       27日,在山东省威海市援川工作前线指挥部的板房办公室里,一想到还有几天就要离开援建了两年多的北川,来自山东威海的女援建干部宋敏眼睛湿润了。今年42岁的宋敏是山东省威海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副站长、威海援川前线指挥部综合组组长,是目前山东省北川援建工地上惟一的女干部。 自“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经过反复考虑,宋敏放弃在威海优越的工作条件,说服父母搬进自己家里,帮助丈夫照顾还在读初中的儿子,而她则于2008年5月29日,随山东援川突击队,奔赴满目疮痍的四川灾区。她希望用自己多年来在建筑领域积累的工程、设计、造价、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帮助灾区人民早日住进新家园。
       到达灾区后,宋敏顶着烈日,冒着余震,协助领导在板房建设和后来的援建工程中进行科学调度,将施工组织、物资准备及人力配备的进度控制计划细化到每小时。巴蜀山区的夏夜,时常雨打山林,运输板材的货车无法进场,要靠人抬肩扛。宋敏为此经常通宵值守,清点和组织工人搬运货物。刚到北川时,由于蚊虫叮咬以及水土不服,宋敏身上起了一片一片的红疙瘩,她长长的秀发也因为阴雨、汗水整日粘连打结,难以梳理。为了工作,她咬牙把从小陪伴她的长发剪成短发。没多久,宋敏累得模样走了形,以至于有次电视上播放宋敏等援川人员在灾区的工作镜头时,她的母亲竟没认出女儿来。当老人得知日思夜想的小女儿宋敏瘦成那样时,心疼得直掉泪。
       山东省威海市援建的青片乡是北川关内最偏远的羌乡,山路崎岖,遇到下雨,更是泥泞难行。有时候为了工作,宋敏与她的同事每天要走10多公里这样的山路,两只脚上沾的泥巴都重达几斤。为确保青片乡小学设施、设备运行良好,援建人员需要在开学前进行检查调试。2009年8月31日,宋敏从青片乡随车返回途中,经过北川白什乡,一块重40余吨的巨石从天而降,砸在离他们汽车不足10米的地方。
       夜深人静忙完白天的工作后,一身疲惫的宋敏想起父母年近八旬,还在为她操劳,儿子中考在即,丈夫工作也那么忙,心里就很痛,觉得自己没对家庭尽到责任。可手中的援建工作又给了她勇气,她在心中一次次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挺住,因为,我所做的事很有意义。尽管如此,想到家人,她的眼泪仍像断线的珠子一样,不断垂落。宋敏说:“是北川干部群众对我的深情厚爱,让我挺过了难关。自我来到这里以后,早就从内心把自己当成了北川人,把北川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重建工作中,宋敏一直竭尽所能,充分发挥所学所长把北川重建得更美更好。为了传承自己也很喜爱的北川羌文化,宋敏积极奔走,促成北川青片、山东威海的演出团队合作,排演出大型舞台剧《鲁川情》;她还促成青片乡的演出队伍到山东各地巡演。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