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将深入发展。据测算,中国的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在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5%的同时,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0%以下,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这其中,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首先,实施扩大内城战略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如果每年能有1000多万新增城镇人口,并达到目前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每年可带动消费需求增加1000亿元以上。从投资需求看,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至少可以带动1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46.6%,但总的来看还相对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而且也大大低于一些人均收入与中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水平。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目前,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格局还没有彻底打破,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8:1上升到2009年3.3:1,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如果考虑城乡居民在医疗、教育、社保、住房、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城乡居民真实收入差距更大,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而且违背公平正义原则。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率提高很快,但是在现行统计的城镇人口中,约有1.5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虽然常住在城镇,但是工作和生活并不稳定,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没完全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逐步解决好他们的身份和公共服务问题,对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管理还比较薄弱,等等,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城乡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差别的主要制度障碍,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攻坚力度,尽早突破。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面临体制转型的国家。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既定模式可以照搬,所以,必须通过改革创新、试点探索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各地围绕农村产权制度、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户籍制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农民工市民化、城乡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成都、重庆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推动“三个集中”的经验;浙江嘉兴、江苏苏州等地在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推动“两分两换”的经验;以及河南新乡等地以新型农村社会实践区建设为平台,推动城镇化进程的经验等,都引起了广泛社会关注。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改革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各地生产力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统筹城乡面临的问题和任务也不尽相同,改革探索的路径和模式也不应千篇一律,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简单化、绝对化倾向,避免出现盲目性和一哄而起。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