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金融机构鼎力支持地方重建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金融机构认真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灾后重建金融支持政策,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鼎力支持地方重建发展。1-7月,全市贷款总量和增量均居全省第二位。其中,贷款增速为27%,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和9.8个百分点。贷款的快速增长为我市经济提速上升提供了重要的资金要素保障。
全市金融机构结合本地实际,一方面,卖出存量贷款,腾出空间支持地方经济。兴业银行、工行等开展“系统内贷款资产转让”,卖出贷款资产30多亿元,腾出了更多的信贷空间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突出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统筹协调,扩大服务面,扩大信贷融资规模,改善金融服务环境,进一步深化银企合作。
灾后重建中,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进驻绵阳。为多渠道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在监管部门规模控制的政策形势下,金融机构采取表内转表外的方式,大力发展表外融资。市工行办理表外委托贷款、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开立跟单信用证、保函等多类表外资产业务共计14.4亿元。各金融机构还大力提供外汇融资产品,稳定实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支持涉外经济发展。目前,我市列入全省首批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共99家。
针对我市中小企业总量大、融资需求旺盛的实际。我市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市建行推出了“中小企业金融超市”、市工行推出了“中小企业信贷7+2模式”,将小企业信贷、个人信用贷款等7种融资产品与存贷通、网贷通两种手段结合,有效地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截至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49亿元,较年初增长15%,增幅和增量均居全省前列。
此外,我市还积极处置地震形成的不良贷款。各银行还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租赁、供应链融资、银团贷款等方面进行多种探索或尝试,进一步拓宽了多元化融资渠道。(摘自《绵阳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