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浴火重生 凤凰涅磐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9-19  发稿编辑:景秀丽

       震惊世界的“5·12”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两年多了,特大地震留给绵阳的是这样一串冰冷的数字:全市21964人遇难、7795人失踪、17.4万人受伤、254.41万人失去住所,直接经济损失1689亿元。绵阳是汶川地震灾区人员伤亡最多、经济损失最大、受灾程度最重的地方。
       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山东省、辽宁省、河北省、河南省倾情援建下,我们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灾后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果,灾区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城乡整体布局全面优化,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深刻转变,灾区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灾区所到之处,新城拔地而起,村庄焕发生机,道路四通八达。灾区所见所闻,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如今的绵阳,经济社会不仅实现了原地起立,而且实现了发展起跳,重新焕发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新学校、新医院、新房子、新农村、新城镇、新园区、新产业、新家园揭开了发展新篇章,开启了灾区新希望。
       相比于80多秒震后巨大的情感震撼,相对于“一线希望,百倍努力”的生死驰援,重建之路更加艰难、更加复杂。在两年的灾后重建中,中共绵阳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以“快”的速度、“闯”的干劲、“拼”的精神重整河山、重建家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两年多来,自强不息已成为受灾群众的坚定信念。“5+2”、“白+黑”、“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两年多来,废寝忘食已成为各级干部的工作常态。两年多来,我们把灾后重建的机遇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动力,推进“三个加快”,绵阳的发展驶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我们以创新理念延续创新机制,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绵阳的对外开放闯出了新路子;我们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灾后重建的坚定意志,绵阳人精神不倒,信念坚定。两年多来,英雄的绵阳人民没有被灾难击倒,而是从废墟中挺立、在危难中崛起、于困境中奋进。如今,“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一个浴火重生的新绵阳再次让世人瞩目!
       两年多的灾后重建创造了人间奇迹,绵阳人民深切地感受到“五个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解放军好,对口援建好,灾后重建好。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说:“49年翻身得解放,79年改革得土地,09年重建得房子。”
       两年多的灾后重建创造了“重建速度”,绵阳人民得到了如下启示:科学发展观是灾后重建的“指路明灯”,党的坚强领导是灾后重建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是灾后重建的体制优势,全市干部群众是灾后重建的中流砥柱。
       在“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之际,绵阳日报社编辑出版了这本书,从不同角度入手,以典型的人和事,全面回顾了540万绵阳人不屈奋起、重建家园的历程,充分展示了绵阳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全面回顾了山东援建北川、辽宁援建安县、河南援建江油、河北援建平武,以及达州市援建游仙区魏城镇、资阳市援建三台县新鲁镇、南充市援建梓潼县许州镇、内江市援建盐亭县柏梓镇的历程,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我市灾后重建的无私援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大爱亲情。字里行间,透射出绵阳人的精、气、神,凝聚着对全国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
       浴火重生,绵阳已经从废墟上崛起。大爱无疆,祖国的温暖让我们永世难忘。我们将做好重建成果的整合、提升、转化“三篇文章”,增强绵阳的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绵阳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将爬坡破难、击鼓奋进、跳起摸高,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灾难,挡不住奋进的脚步。我们将以发展的新业绩,告慰地震中遇难的亲人,报答全国人民的关爱。
       铭记“5·12”,绵阳再起航!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