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靖平在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发言
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按照中央、省委要求,紧密联系科学重建实际,突出科学发展特色,坚持“两手抓、双促进”,努力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重建见成效、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坚持联系实际搞活动,推动思想解放,凝聚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共识。紧扣地震灾区实际,围绕“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活动主题,开展学习大培训、解放思想大讨论。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确保灾后重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把工业强市作为主导战略、核心战略、根本战略,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聚精会神抓重建、一心一意谋发展、心无旁骛干事业,把灾后重建难得的机遇期转化为追赶跨越的加速期。
二、坚持开门开放搞活动,凝聚民心民智,激发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内在动力。始终把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群策群力搞好活动作为增强活动成效的重要保障。切实做到灾情最重的乡村必去、区位最偏远的乡村必去、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必去、问题矛盾最多的地方必去、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必去“五个必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开展“我为绵阳发展献一策”活动,征求意见建议1.5万余条。召开开放式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邀请党员、群众列席,做到整改方案请群众监督、解决问题向群众承诺、整改成效交群众评判。开展作风教育和效能建设专项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爬坡破难、击鼓奋进、跳起摸高,求实务实责实,营造心情舒畅、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领导干部带头实行“5+2”、“白+黑”,当日事当日毕、报批件当天处理不过夜。全市上下思干、思进、思重建、思发展蔚然成风。
三、坚持带着感情搞活动,切实改善民生,营造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环境。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最大政治,把群众满意作为最终标准。构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新机制,做到重大节日、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三必到”,推动联系群众工作具体化、常态化、亲情化。办好、办实“雪中送炭”民生项目,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等重建项目正成为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举全市之力抓好因灾失地农民安置工作,69个市级部门、上千名干部蹲点帮扶重灾村,全市1.9万户因灾失地农民今年5月可全面实现有房住、有地种、有就业。采取倒逼机制,创新“大调解”体系,将工作重心向矛盾最集中的板房社区、极重灾区和偏远山区延伸,逐一落实2.2万名“三孤”人员救济措施,解决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建立特定群体“一对一”帮扶机制,广泛开展心理抚慰活动,做好遇难学生家长、伤残学生及其家长工作,重建精神家园。
四、坚持围绕中心搞活动,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推进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把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最大实践,在抗震救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中体现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突出科学重建,及时成立北川新县城建设、道路交通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整合各方力量,加快重建步伐。北川新县城正拔地而起,9月可建成基本框架、形成基本功能;成绵乐城际铁路、成绵高速复线等5条高速公路、绵阳到各县4条快速通道、通往极重灾区的农村公路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形成。做好灾后重建成果整合、提升、转化“三篇文章”,构建统筹型捆绑式投入机制,连片推进和整体打造一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农村、新城镇、新产业、新园区,把灾后重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宏伟愿景变为现实;构建对口合作长效机制,推进对口援建由物质支持向智力支持延伸、由“输血”向“造血”延伸、由单方受益向互惠互利延伸。突出科学发展,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大力发展军工技术、民用技术、军民结合三大产业板块,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突破年”,狠抓优势企业倍增、产业倍增、园区倍增,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在去年止滑回升的基础上,今年经济形势向好发展,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6.7%。灾后重建计划投资2266.3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1428亿元。
下一步,我们一定在省委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发挥科学发展观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健全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早日建成灾后美好新家园,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摘自四川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