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为期五天的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400余名市人大代表齐聚一堂,肩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共商“巩固回升、加快发展”大计,推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取得新成效。
回眸2009:震后绵阳全面平稳发展
过去一年,面对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主导战略,坚持以“一主三化三加强”为发展路径,以“规划项目投资突破年”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三个加快”,较好地完成了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2亿元,比上年增长 (下称增长)14.4%;财政总收入87.98亿元,增长26.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7亿元,增长3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1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5140元,增长8.2%。
展望2010:爬坡上台阶 开创新局面
2010年是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的关键之年,是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基础的关键之年,是完成“十一五”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之年。
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重点:抓重建,谋发展;抓项目,稳投资;抓产业,强支撑;抓市场,添活力;抓民生,促和谐。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利用趋好的外部环境,爬坡上台阶,蓄势求突破,开创新局面。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着力科学重建,确保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完成城乡住房重建。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交通、通信、水利、能源、文化等基础设施重建。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深化对口援建工作,加强与援建省市在产业投资、园区建设、商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
——着力项目推进,确保投资持续稳步增长 坚持用规划引领项目,用项目带动投资,用投资推动发展,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0亿元以上。加快项目续建,对167个、概算总投资538.24亿元的省市重大续建项目,严格把握进度,保质保量加快推进。狠抓项目开工,力争全年新开工建设投资过亿元的省市重点项目71个,概算总投资262.07亿元,力争形成69.17亿元的实物工作量。谋划项目储备,重点抓好目前已储备的20个省市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优化投资结构,政府投资重点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
——着力产业支撑,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以工业为主导,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强市,围绕“1+5”优势产业培育,切实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继续实施“优势企业倍增计划”,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全力支持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重点企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个,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支持双汇、长林、国豪、梅林、绵樱、雨润等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家、农民专合组织90个,培养一批农业专业经营人才。
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和民生性服务业。全面实施旅游振兴计划,力争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8亿元。加强商贸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商贸企业经营环境。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农村的服务业。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确保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力争实现房地产销售总额130亿元。
加快财税金融工作,依法强化税收征管,改进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推进实施对中小企业、科技型成长企业的财税、金融支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着力军民融合,确保科技城建设上台阶 加快“新三城”建设。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积极争取重大专项项目落户绵阳,促进新材料、环保、激光研发和产业一体化,建设科学新城。依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加快建设风洞试验设施设备和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试验室,促进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与民用空气动力技术产业一体化,建设空气动力新城。依托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加快推进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项目建设,促进航空发动机大型试验与航空科技产业一体化,建设航空新城。抓好“一院所一园区一产业”。力争国防科研院所军转民企业达到40家,实现产值37亿元。打造三大新兴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新兴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
——着力城乡统筹,确保市县联动协调发展 围绕“一核四带”,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科技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市县产业合理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做好绵九高速、绵遂铁路绵阳段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绵遂铁路绵阳段年内开工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完善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城镇网络布局。支持县市区加快发展。支持江油、三台、安县、盐亭、梓潼用好用足扩权强县试点8个方面、56项经济管理权限,力争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支持涪城、游仙充分借鉴成都等地的经验,率先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大对平武、北川等山区县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着力招商引资,确保开放合作全面加强 提高招商实效。创新招商方式,力争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等知名企业来绵投资。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考核体系,全年力争到位内资320亿元,到位外资(含间接)2.5亿美元。加强区域合作。以成德绵产业带为依托,加强与成都、重庆、德阳等地的合作,促进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在成都都市经济圈所占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努力在成渝经济区发挥重要作用。
——着力民生改善,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不少于3.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次。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切实落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各项政策,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全年新增廉租住房房源840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9万户,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逐步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推进57个扶贫新村建设,改善2.02万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6.1万户、12.9万人脱贫。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构建教育优先发展体制机制,努力打造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升市民素质,积极争创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力备战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加强物价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动保密、气象、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地方志、档案、人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提升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司法权威,积极创建法治城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着力职能转变,确保行政能力不断提升 在推进“三个加快”的进程中,政府肩负着推动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在转变职能中有效作为;在依法行政中有效作为;在加快发展中有效作为;在问题管理中有效作为。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