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在通报抗震通报会上强调:
尊重采纳专家意见 科学有序排险防险
本报讯3日上午,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举行会议,通报抗震救灾有关情况。市委秘书长、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陈兴春强调,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充分尊重采纳水利、结构工程、地震预测防范等专家们的意见,坚决服从指挥部的指挥,科学有序排险防险。
陈兴春在讲话中通报了“5·12”大地震对我市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近期全市抗震救灾进展情况,以及对唐家山堰塞湖等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情况。他指出,各级党政机关是抗震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核心和群众的主心骨,必须沉着应战,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市级各党政部门和涪城、游仙两区要逐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对检测为可使用的房屋和办公楼,要发挥带头作用,做好引导工作,尽快入住;对检测为需要加固使用的房屋和危房,坚决不得入住;对唐家山堰塞湖群众疏散安置工作,必须按照专家的意见,听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科学、有序、逐步消除危机。
会上,市防震减灾局局长夏建国在通报情况时说,近日省防震减灾局组织省内外专家对汶川震区震情会商后认为,余震活动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余震最大强度估计为六级左右。绵阳城区不属于余震区,仅受余震波及影响,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5·12”大地震以来,余震区已经发生6级以上余震5次,最大震级为6.4级。6月1日12时以来,余震强度均在2至3级左右,主要集中在青川、汶川、都江堰等地。地震预报依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个人发布的消息均属于传言甚至谣言。近两天来,手机短信和网上流传:6月3日至4日,受天文现象(天文大潮、天文小潮)的影响,汶川地震余震区将会发生强余震,在市民中引起恐慌。根据省市地震专家监测:天文潮与地震无确定关系。
市建设局局长王绵生在通报情况时说,5月14日以来,按照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要求,在国家、省建设部门的支持下,市建设局组织专家分26个组对城区公共房屋、居民住宅进行了拉网式检测。到目前,已投入专家458人进行房屋检测,已经检测绵阳城区居民住宅2182.37万平方米、18.37万户、6232幢,其中可使用的房屋占已检测面积总数的80.65%,加固后使用占已检测面积总数的14.6%,停止使用占已检测面积总数的4.5%,拆除占已检测面积总数的0.22%;检测公共建筑(学校、医院、宾馆、商场等)880.44万平方米、1774幢,其中可使用的占已检测总数的57%,加固后使用占已检测总数的33%,停止使用占已检测总数的8.8%,拆除占已检测总数的0.67%。 (本报记者)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