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共绵阳市涪城区委按照四川省委“为民、开拓、务实、清廉,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党建是第一保障”的“三个第一”工作理念,针对乡镇、街道在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的关系不顺畅、职责不清晰、责权不协调、人少事多、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在探索试点的基础上,以“大机制、大惠民、大和谐”为目标,按照“便民为民、一门多职”的原则,整合资源,在全区14个乡镇、5个街道成立“富民惠民服务中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乡,创建了一套精干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服务新模式,较好地理顺了各方关系,促进了乡镇、街道职能的转变和资源的整合,疏通和拓宽了为民服务和群众诉求渠道。
建惠民帮扶中心——群众诉求更畅通
为解决好惠民事项“政出多门”、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涪城区各乡镇、街道将原来涉及民政优抚、劳动保障、残联救助、科教卫生、计生、农业等方面的相关惠民事项整合一门,建立了惠民服务中心,延伸到村(社区)建立惠民服务站,实现了一门式服务,让老百姓就近办理、随时办理,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惠民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在掌握辖区基本情况的同时,建立了困难群众台账、残疾人台账等多项基础台账,在落实惠民政策、推进“惠民行动”、建立扶贫济困机制等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今年以来,全区已解决了2600名群众的饮水问题,为300余户群众解决生活暂时性困难,解决农村低保3500余人,完成500余名骨干农民工的培训,带动农户科技推广10000余户。
建平安和谐工作中心——安全保障更完善
安全有保障,发展才有基础。为了有效避免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互不相闻、事不关已、推诿扯皮”的状况,增强团结,形成合力,涪城区15个乡镇和7个街道办事处建立“平安和谐工作中心”,整合综治、信访、司法、安全等机构和人员,将原分属四个部门的工作整合到“中心”,突出了“一个重点”,握紧了“一个拳头”,夯实了“一个基础”,建立了一个长效机制,从而实现了增效不增员、增效减员的良好效果。在166个村(村改居、场镇社区)和46个社区建立“平安和谐工作站”,整合综治、调解、警务等职能,切实解决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的稳定、综治、信访、司法、安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从而在全区构建大平安工作格局。平安和谐工作中心自运行以来,在做好矛盾纠纷调解、治安防范、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信访服务、困难救助等为民服务工作的同时,指导各村(社区)成立了治安巡逻队、夜间守护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吴家、关帝等乡镇还成立了区域性的摩托车应急分队,这些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与当地派出所一道共同做好治安维稳等工作,确保一方平安,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平安和谐工作网络,体系更健全、信息更畅通、反应更敏捷、运行更有效。今年以来,涪城区加大对平安和谐工作的保障力度,区财政每年投入122万元,其中62万元用于各村(社区)工作站工作经费(每月200元);另外60万元用于各村(社区)的专职治安巡逻队经费补助(由原来的每村、社区每年1000元提高到3000元),从而确保了基层平安和谐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自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平安和谐工作中心(站)以来,已排查不稳定因素90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73起,挡获各类犯罪嫌疑人86人,全区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200余批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建产业(经济)发展中心——致富道路更宽广
要致富,得有路。涪城区在乡镇建立了产业发展中心,在街道建立了经济发展中心,延伸到村(社区)建立了产业(经济)发展工作站,努力当好群众致富的“引路人”和经济发展的“助力器”,为群众致富“保驾护航”。该中心整合了原乡镇(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农技服务站等相关部门职能,围绕新农村建设、社区经济发展、村(居)民技术(技能)培训、招商引资等方面,积极做好辖区产业发展规划、投资指导、市场调研、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指导和引领新经济组织发展、就业信息和市场信息传播等工作。街道经济发展中心(站)在做好招商引资、财贸税收、服务企业等工作的同时,还普遍建立了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拓宽了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建立了下岗人员“来去”台账,积极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当好“红娘”。朝阳街道仅3至5月就发布了1000余条就业信息,各社区还开发了教育、医疗、健身、美容、修理、家政服务、残疾人护理等50多项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项目,帮助50余名困难党员和下岗职工党员重新找到了就业岗位。乡镇产业发展中心(站)在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市场调研、农民培训等工作的同时,还结合农村和农民的特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社、田间地头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以龙门镇为例,在产业发展中心(站)的指导下,全镇新发展大棚蔬菜1000 亩、食用菌200亩,引进7家餐饮娱乐业主投资乡村旅游超过1000万。小桥村产业发展服务站帮助指导70余名党员、350余家农户调整产业结构,走上致富路,一些乡镇还建立了农业科技“110”,科技人员“一呼即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全区党员群众一致反映,“产业发展中心”建立前,村上的产业发展分散,产业指导力度小,自“产业发展中心”建立后,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延伸服务、加工等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和指导模式。
建行政服务中心——为民服务更快捷
以前群众办审批特别是呈上审批,普遍感觉一个字:“难”。难就难在“门难认、人难找”,要办证的群众不知该到哪里去办、有时去了又找不到人;难就难在“跑这又跑那,补这又补那”,有的证照涉及两个以上部门,东边跑了西边跑,有的因为缺这样那样的资料而不得不来回跑,既费时又耗神。涪城区在各乡镇成立行政服务中心,街道成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将民政、劳动保障、国土、规划、环境保护、村镇建设、交通等各类行政(办证)事项和行政服务工作统一交由中心实行一门式办理,群众前来咨询、了解、办证等都很方便。行政服务中心受理的各项审批(办证)事项,凡本级能够办理的,可在中心一次性迅速办理完毕;需要由上级部门办理的,只要群众备齐相关材料,即可由中心代为集中呈上办理,既方便又快捷,有效地缩短了办结时限,减少了办事环节,方便了人民群众,构建了行政便民快速通道。城厢街道按照“一门式集中咨询、集中受理、集中审批、集中发证”的运行模式,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努力做好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3至5月累计办理各类社区事务项目1237件(劳动保障窗口1161件,人口计生窗口49件,社会救助窗口27件),平均每个工作日 123.7件。其中:即办件838件,占68%,承诺件399件(再就业优惠证),占32%,受理服务项目办结998件,办结率达81%,群众满意度99.9%。
建党建工作中心——党员服务更温馨
整合了原乡镇(街道)党政办、文明办等部门的服务职能,在乡镇建立综合管理中心,在街道建立党建工作中心,在基层建立党建工作站,在做好综合管理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党员的教育引导、管理服务等工作。依托综合管理(党建工作)中心,全区15个乡镇和7个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在村和社区建立了63个流动党员服务点,在北京、天津、新疆等十个涪城流动党员集中地建立了流动党组织,全方位地为流入和流出党员服好务,并开办了流动党员培训班,印制了3000余册便携式《流动党员口袋读本》,把党员的基本要求和各地党组织的咨询服务电话等内容一并告之,使党员在哪里都能找到党组织,让党员充分体会到了“家”的温暖。综合管理(党建工作)中心的建立,加强了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力度,使群团工作更有特色;通过对辖区内基层党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加强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了一支素质优、能力强、作风实、效率高的党员干部队伍。
“富民惠民服务中心”模式按照有利于关系理顺、有利于工作开展、有利于服务群众的原则,打破了乡镇(街道)上下对口、泾渭分明、条块分割的原有格局,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切入点,最大程度地优化组合了乡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和工作职能,推进了乡镇(街道)职能由重管理到重服务、由重形式到重实效、由分散管理到集中服务的转变,疏通了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统筹协调等方面的诉求渠道,强化了服务功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相同的人员通过新机制、新组合迸发了新的激情和新的活力,提高了工作绩效,凸显了“集聚效应”,使乡镇(街道)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较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建设富裕开放文明和谐的新涪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