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绵阳经济总量 努力提高工业经济质量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04-22 发稿编辑:
最近,市政协通过视察和调研分析认为,绵阳要走在建设新高地前列必须加速推进绵阳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要认真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积极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二是要努力提高工业经济质量。
关于扩大工业经济总量问题
绵阳工业经济起步于“一五”计划,布局于“三线”建设,成长于改革开放,摆脱低迷状态、步入新的调整和高速发展于近两、三年强力推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2007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速已由2004年下滑至全省倒数第一位跃居全省六个主要工业城市的前列,但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不稳、人均总量不大,与德阳、柳州等省内外一些类型相似的兄弟地区比较还有差距。主要原因:一是工业门类发展不够协调,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支柱产业和企业集群发展不够充分。除百亿企业外,10亿至50亿的企业集群还不多,大的这块企业太强、太少,中间这块企业太弱、太少,形成强烈反差,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断档”和“短腿”,致使“参天大树”孤军奋战,“生态绿洲”势单力薄,相互之间缺乏龙头引领和配套承接的有机结合、互动共赢的产业链条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支柱产业(除电子信息产业外)和企业集群并未形成,工业经济命系电子信息工业的局面未能根本改变。二是县域工业基础薄弱,现有的外资和民营重点工业企业大都处于兴建、初产阶段,原有的一些中小国有工业企业仍处转制、调整过程,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实力不强,未能成为挺起当地经济的脊梁。三是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尤其是资金、土地、能源(电煤气)这三大生产要素仍然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绵阳工业经济、特别是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大的问题已成为绵阳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建议:
1、在国家宏观政策防止经济过热,绵阳微观发展不足、需要加快的大气候和小环境下,瞄准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结合绵阳工业经济实际情况,市政府应当邀请专家、学者举行一次绵阳工业产业发展规划专题论坛,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绵阳工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重新定位、统筹安排,明确支柱产业和企业集群培育规划。继续帮助以长虹为首的电子信息工业产业、以新华为首的汽车工业产业、以攀长钢为首的冶金工业产业、以矿机为首的机械工业产业、以双马为首的建材工业产业、以双汇为首的肉类加工工业产业、以太极为首的生物医药工业产业等重点工业产业做强做大,促进重点工业产业更大发展。同时,加快发展磁性材料、精细化工、生物能源、环保设备、民用核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工业,积极发展纺织、丝绸、服装、针织、五金工具、食品加工等传统工业,注意发展农机农具、粮油机械、重装设备、轻工工艺、铁制包装等冷门工业,引导各个工业门类协调发展。
2、处理好发展一个企业与发展一块产业和提升本土产业聚集力的辩证关系,把培育“参天大树”和营造“生态绿洲”的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措施创新,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支柱产业和企业集群作为加速推进绵阳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依托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专业园区、生产基地,做长做精产业链条,构建联系较为紧密、配套较为完整、上下游相互支撑、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
3、加大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高新科技工业经济实力的力度,进一步把“军地”、“院地”互动工作落到实处,共同向上争取驻绵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参与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民品研发、成果转化的特殊政策和计划任务。同时,建立和完善科研单位工业园和大专院校孵化园,加快推进市和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
4、整合大型企业内部资源,做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打造大企业集团,实现强强联合和互利双赢,始终成为支撑绵阳工业经济的主体。
5、在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吸纳新的外来投资的同时,更要注意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和实施企业扩张计划,制定激励政策,促进本土和外来的原有企业迅速扩张,及时形成现实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企业整体竞争能力,为绵阳工业经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6、聘请专家学者,组建和充实政府科技顾问团,致力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实施名牌战略的咨询、交流和鉴定等服务,帮助绵阳工业企业推进技术进步和打造知名品牌。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和名牌产品奖励制度。
7、推进中小企业政策支撑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避免中小企业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现象,建立中小企业之间和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之间的互动、互惠有机联系机制,促进联合协作,提升整体素质。
8、依托资源优势,坚持走围绕农业抓工业、依托工业建基地的路子,致力农工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促进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民营工业和产业集群发展。
9、主动承接绵阳科技城建设、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对县域工业的幅射,加快发展县域配套工业,努力拓宽县域工业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县域工业发展档次。
10、努力缓解金融、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对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组织专业人员,研究如何用足、用好绵阳科技城产业发展基金和绵阳现有的其他各项基金。聘请专家学者,组建和充实政府金融顾问团,致力提供资本运作咨询,帮助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在国家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影响下,为了绵阳能够实现省委提出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任务,设在绵阳的金融单位要全心全意为当地经济发展出好谋、服好务、作贡献,妥善解决敢贷、能贷、善贷的问题,将资金、尤其是将存差余额资金更多、更好地用在信誉强、效益高的绵阳重点工业项目和成长型中小企业上。为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应当尽快出台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的政策措施,努力构建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金融单位互动、共赢机制。绵阳土地调规以后,在清理、掌握、盘活存量土地的基础上,用好增量土地并注意留有余地,以备引进大的工业项目和工业企业扩张用地需要。注意研究和帮助解决供电、供气、供热等能源供给单位和企业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
关于提高工业经济质量问题
近两、三年来,绵阳财政收入每年以十亿、二十亿创历史记录的大幅增长,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科学统筹经济发展全局,强力推进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和致力精心经营城市的良好效果,但工业经济效益不佳、质量不高,与德阳、柳州等省内外一些类型相似的兄弟地区比较还有差距。主要原因:一是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二是一些大宗工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一些骨干工业企业利税水平不够理想;三是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制定和运用不尽科学与合理。工业经济质量不高的问题已成为绵阳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个重点问题。为此建议:
1、拓宽和提升民营经济市场进入领域,支持民营经济投资者由热衷创办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的加工型企业和短期有限效应的房地产企业向创办具有较大规模、较高档次和长期持续稳定财源的高端工业企业进军。
2、积极向上争取和制定政策措施,帮助烟草、酒类等高税工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
3、引导电子信息工业行业进一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大力强化国际、国内市场营销,尽量避免不顾成本利润降价竞销、价格大战的不正常作法,有效提升电子信息工业行业整体利税水平。同时,尽快完善区市县商务机构和职能,大力充实商务队伍力量,加快培育大市场、大物流步伐,不断增强外贸和内销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度。
4、狠抓长虹、九洲、新华、攀长钢等骨干企业新上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品的精加工增值、深加工增值和配套生产增值,避免和减少单纯生产销售廉价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现象。
5、突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品牌效应好、税收贡献大的工业产品,用准、用活财政扶持资金和地价优惠政策。财政扶持资金和土地出让价差原则上要坚持实行签定合同、有偿使用、按期归还、滚动周转。
6、清理工业企业(包括外来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强化税收扶持和征管,既要体现“放水养鱼”优惠扶持政策,又要做到“网不漏鱼”严格依法征税。同时,制定政策措施,既注意防止个别外来投资企业钻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空子的“候鸟”现象发生,又注意避免一些本土投资企业因享受不到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而出现“孔雀东南飞”的情况。
7、强化工业知识产权申办、保护工作和注重工业知识产权使用、转让收益。
8、推动工业企业深入扎实、富有成效地开展以“强化管理、降低成本”为中心内容的创建节约型企业活动。
9、调整制定工业发展扶持政策,将政府用于对企业个人的奖励,更多地用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急需解决的研发、技改、能源、物流、信贷担保等问题和困难,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0、按照政府营造环境、提供服务,市场配置资源、运作企业的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取向,继续加大优化工业企业创业和发展环境力度,不断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和政务服务质量,努力降低工业企业创业和发展的社会成本。尤其是在国家对资金、土地、劳力、能源、环保、质监、物价、税收、外贸等宏观政策“踩急刹”调控和法律法规“下猛药”强制下,不少工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正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矛盾。在这种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政府更应对企业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有效地制定特殊政策和启动应急措施,帮助企业平稳度过难关和妥善化解矛盾,避免出现企业基础不稳和经济大起大落的情况发生。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