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县域经济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1-19  发稿编辑:景秀丽

平武县构建产业链助药农增收

近年来,平武县把具有历史优势、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中药材列为“四大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开发,初步形成了品种多元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范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市场专业化、服务优质化产业发展格局,该县生产的当归成功进入同仁堂,桑根皮占领了河北安国,五味子销售美国,厚朴、黄柏、甜当归出口日本,其它药材也销往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中药材产业为当地药农增收上千元,成为该县富民兴县的一大支柱产业。

平武是全省药材主产县之一,具有品种多、产量大、历史悠久等特点,素有“药材之乡”的美称。根据平武中药材资源普查显示:全县地产药材1505种,其中:野生1382种、人工种植123种,种植资源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天麻、重楼、虫草、川贝、当归、党参、大黄、川乌等中药材畅销全国并出口,尤以天麻、重楼、虫草、川贝最为名贵,素有龙州“土产唯宜药”之说。该县制定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当地农民走“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路子,让中药材成为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该县还出台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措施,成立扶持中药材发展专项资金,各级财政中药材产业投入8000余万元。

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24万亩,其中:厚朴、杜仲、黄柏等木本药材21万亩,天麻、重楼、川乌、大黄等草本药材3万亩,基地建设已具有较大规模。全县25个乡镇均有中药材种植,药农达2万余人,营销大户120余户。有代坝天麻专业合作社、大桥中药材专业技术协会等中药材专合组织16个,平武县山地中药业公司、平武县涪江源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营销企业6个,四川泰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平武县永攀药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4个;实施中药材产业项目20余项,申报专利4项;进行川乌GMP加工认证1项,开展天麻GAP认证1项,启动天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项;建设天麻、重楼、川乌、厚朴等规范化种植基地6个。如今,全县中药材销售量达8200余吨,销售收入6500余万元,药农人均增收580元。 2010年,平武被命名为“四川省中药现代化中药种植特色科技示范基地”。2011年11月,平武通过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验收。

梓潼县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近年来,梓潼把食品工业发展壮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向深入,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依托优势资源基地化生产——依托食品龙头企业集约化加工——实现工农业产品不断增值——促进工农业相融互动、发展壮大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了工农互动、产业相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

2010年至今,该县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54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9.6%;实现销售收入31.05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59.6%;实现利润6528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56%;上缴税金2300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的31.7%。全县食品工业为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元,实现财政收入增加2300万元,出口创汇3245万美元,解决劳动就业6000余人。

近日,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名单正式揭晓,我省4个县(区)榜上有名。梓潼县继2006年、2008年被评选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后再度获此殊荣。

涪城区工业强区推进工业发展提速增效

涪城始终强力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工业发展上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大力实施产业、优势企业倍增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进了工业发展提速增效。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9.4亿元,增长29.5%;实现区属规模工业产值116亿元,增长44%;新增规模企业4家。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金融保险等优势服务业持续稳步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和生物技术、研发设计等高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通过推进“农超对接”试点,“家电下乡”、“社区商业双进”、“万村千乡”等市场工程,培育了新的消费热点,预计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亿元,增长9%。在农业发展上,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优质蔬菜、花卉林果、生态养殖和休闲旅游四大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1.38亿元,增长3%。

涪城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促进产业集聚和“两化”互动发展的主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全力攻坚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涪城工业港的产业承载和集聚发展能力。预计涪城工业港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2亿元,完成建筑体量56.2万平方米,实现产值38亿元;其中,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完成投资35亿元,新增建筑体量4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15亿元;石塘商贸物流城完成投资8亿元,新增建筑体量10万平方米;龙门园区完成投资0.8亿元,新增建筑体量5万平方米,实现产值2.8亿元;新皂园区完成投资0.4亿元,新增建筑体量1.2万平方米,实现产值20.34亿元。

安县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引领现代农业方向

安县辽宁大道花荄至黄土5公里路段两侧,时令花卉、园艺种植成为安县特色精品农业的鲜明亮点。包括300亩时令花卉、500亩体验农业示范区在内的2000亩设施栽培为安县农民展示了一个美好前景:实现安县由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型农业的转变,温饱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单一型农业向综合型农业的转变。安县农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农田灌溉节水化,科学养殖标准化,高效蔬菜设施化。据悉,安县以规划为引领,着力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带:在辽宁大道及安昌河流域构建城市近郊“花卉+蔬菜”特色产业带,在辽宁大道构建优质粮油“油—稻—菜”特色产业带,在干河子沿线构建现代粮食“稻—麦”特色产业带,在桑河路沿线构建精品果蔬“猕猴桃+蔬菜”特色产业带,在茶坪河、雎水河流域构建山地农业“魔芋+地道药材”特色产业带。目前,安县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个,比2010年增加3个,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预计到年底实现10.8亿元,带动商品基地建设15.6万亩;有专合组织120个,会员11200人,带动农户14900户。

江油建设产业示范园特色农业亮点纷呈

江油按照“产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决定利用绵江快速通道便利的交通、两座城市的辐射力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狠抓蔬菜、水果、花卉、乡村旅游等主导特色产业。绵江产业带建设在绵江快速通道沿线多点开花。九岭镇以中河村蔬菜种植为基础,不断扩大蔬菜种植范围,大宝、景云、苏溪、扎营等村各出奇招,实现了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种植格局。与此同时,农业部门强化科技指导,蔬菜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为蔬菜产业“保驾护航”。短短几年时间,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迅速崛起。与九岭镇相邻的青莲镇也不甘示弱。该镇依托李白故居,大搞乡村旅游,先后建起了青龙湾、瑞雪花园、九天唐园、诗仙人家等多个星级农家乐,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江油因势利导,对从业人员进行礼仪、卫生等培训,提高素质。随着李白故居旅游业的兴盛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星级农家乐每日都是欢歌笑语。一到节假日,游客爆满,座无虚席。位于江油城市近郊的太平镇,不仅发展星级农家乐,还倾力发展花卉苗木等多个特色产业。

为了提升绵江产业带特色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江油规划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进和培育了皇钦沅、五洲农业企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30多公里长的绵江产业带上,特色农业不断向产业化、规模化迈进。去年,绵江产业带上13个村,有2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万元大关,整个绵江产业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568元,比江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506元。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