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县域经济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1-15  发稿编辑:景秀丽

安县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安县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坚持公司化运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和专业化服务,围绕优质粮油、魔芋、蛋鸡等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实施“三区四特五带”发展战略,奋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安县样本。去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9.4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34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4.5%和12%。

安县田型调整可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2011年该县9110亩耕地实施了田型调整,项目完成后,预计亩均新增效益170余元,人均新增效益近200元,每亩耕地可节约用水200—300立方米。田型整治只是安县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典范。2011年,该县共争取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个,通过项目实施,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0204口,新建和改建提灌站2处,新建和维修机耕道200公里,田型调整9110亩,培育地力41754亩,新建和维修排灌沟渠118238米,新建和维修田间作业道路66477米,筑砌地埂85822米,整治山坪塘33口,新建和维修蓄水池14口。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举措是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安县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农业服务体系软硬件设施建设,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村信息服务、农民技术培训,为农民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建立起面向广大农村的农业服务新机制。该县共实施了县级农技、农机服务中心,18个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及4个农机片区服务站等26个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初步完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硬件建设。该县还着力打造县、乡、村、户四级技术服务网络,构建起县乡两级农技人员指导示范基地、培训科技示范户,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农业推广服务网络。

为解决农民优质农资买难、农副产品卖难的现实问题,安县与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安县·中国农情信息平台”,建立起“优质农资下乡入户,农副产品进城上市”的现代信息物流体系。采取网上平台经营和网下实体配送相结合的模式,让广大农户群众足不出户,通过点击网络平台或拨打服务热线,就能买到想买的农资商品,卖出想卖的农户产品。

平武县旅游产业创中国最佳旅游区

平武县坚持“统筹规划、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打造精品”的原则,主打生态休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灾后重建新貌旅游三大主题。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平武”作为重建目标,并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率先建立了资金规模达5000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该县推进旅游企业集团化,引进培育和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在景区推行公司化管理,主动引进或挂靠一些大财团、大企业,采取大公司托管等多种形式进行景区打造。平武县还组建自己的文化旅游集团,实现资源整合,把王朗白马、虎牙、报恩寺等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组成跨饭店、景区、旅游商业、旅游演艺等板块的关联经营,力争三至五年将其发展成为大型龙头旅游企业。

伴随旅游接待设施的完善和灾后重建的完成,平武县的通达性大大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全面超越震前。黄土梁隧道将贯通,九环东线旅游将迎来转折:时间可节约一个半小时;道路安全系数更高,减少了季节和天气对交通的影响,九寨沟冬季旅游将更加趋旺。而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前期工作的绵九高速建成后,游客从平武进入九寨沟的时间成本将成倍缩短。平武在巩固成都、重庆等重点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口援建省市的感恩宣传和营销力度,协调和指导景区、酒店、旅行社门市部等加强产品整合,与政府进行联合营销,鼓励企业自主营销。同时,打破地区界限,建立区域和线路联合营销机制,积极推动大九寨旅游线路等线路整合营销,目前,实现旅游接待人数146万人次,旅游收入5.34亿元。

站在新的起点上,平武县依托灾后恢复重建成果,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振兴;坚持做牢基础,做大城镇,做强产业,做活旅游,做实民生,做优科教,做好环境,励精图治,高位求进,努力实现5年“5个翻一番”。到2015年,全县经济总量达到40.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25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48.0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平方公里以上,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

三台县农家书屋工程惠及万千农家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健康发展,促进乡风文明,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三台县紧紧抓住农家书屋这个有效载体,认真研究,对农家书屋坚持高标准建设,环境、书架的质量都要高标准配备,同时配备专人进行管理,切实把农家书屋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让更多的群众走进书本,走近知识,走向文明。该县把农家书屋工程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惠民工程,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等途径,全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群众“读书难、借书难、看报难”的问题。蓬勃兴起的读书热潮,成为农村群众的一道靓丽风景。至今,全县已经建成461个。目前,全县还有474个村的农家书屋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到明年,全县935个村村村都有规范标准的农家书屋。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农家书屋,在滋润着农村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锦囊妙计”。据不完全统计,在建起农家书屋后,全县已有2000多户农民通过农家书屋获取致富信息、学到实用技术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农家书屋弥补了长期以来农村文化的贫乏,培育了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尚。中新镇高新村借鉴农家书屋中《乡镇经济》杂志介绍的做法和经验,利用村级活动阵地引导广大干部跳健身舞,组织老年协会成立歌舞表演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江油做强农业特色产业

为了降低农民参与的门槛,江油市把大多数农民能参与、农民自我发展有基础的蔬菜、獭兔等种养业作为重点产业,通过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新型农民技能培训等手段,优化配置资源,不断提升农民的参与能力。江油市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的基地吸引了众多农业龙头企业。位于九岭镇大宝村的皇钦沅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该公司扎根九岭,发展蔬菜3000亩,年加工脱水、盐渍蔬菜1.5万吨,年产值达5000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200人。江油市通过强化服务、协调融资等方式,围绕重点产业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除皇钦沅公司外,还吸引了五洲农业、清香园、恒源药业等33家绵阳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参与到“两个带动”中。这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种植基地,拥有成熟的加工技术和销售渠道,建成种植基地40万亩、养殖基地2000万头(只),带动11.5万农户户均增收4220元,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格局。

江油市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加快推进产业基地配套的水利、道路、农业设施建设。三年来,全市整合各类资金32亿元,整治震损水库187座、硬化渠系332公里、精修山坪塘1509口、建设提灌站643处、建设微型水利工程7078处,新增和改善灌面11.5万亩;硬化乡村道696公里、机耕道425公里;整理土地18万亩;新建蔬菜大棚1.8万亩;修建标准化养殖圈舍112万平方米。在政府强有力的投入下,星火村、黑滩村、中河村、扎营村、苏溪村、白玉村、西林村等一大批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特色基地呈现出勃勃生机。
江油市还不断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为产业发展增强后劲。市财政每年分别向蔬菜、獭兔两个产业合作总社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设立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防范基金;允许龙头企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3—5%、专合组织在利润分配中提取利润总额的20%,作为产业风险防范基金积累;通过扩大参保覆盖面、创新农业保险投保方式等化解农业风险,保障农户利益;市财政还注入7000万元资本金设立鸿飞农业担保公司,累计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担保贷款17亿元,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担保难、贷款难等问题。
 

游仙区坚定“工业强区”战略 壮大跨越发展主体

游仙区坚定“工业强区”战略,壮大跨越发展主体。东材、兴事发、丰泰、开磁……这些土生土长的游仙企业,“十二五”开局之年纷纷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东材科技去年5月成功上市,其“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正式通过验收。企业负责人于少波表示,将以成功上市为新起点,加快打造世界知名化工新材料服务商,力争2015年总销售额实现100亿元。兴事发集团公司,围绕“2018年综合产值达到80亿元”目标,集团在门窗主业基础上,又相继进军新型能源、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领域,规划新增新型能源、LED、高效节能电梯、物流配套等新项目,预计可实现税收6000万元。丰泰集团投资3.2亿元在石马工业园建设年产1.8亿平米绿色包装、1.2亿印次精细印刷、卫星式印刷等新型包装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利税2亿元,一期项目将于春节前实现投产达能;仙特米业在游仙、江油、三台等地建2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前三季度实现产值4亿余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开元磁材通过“练内功、调结构”,开发出国际领先、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60余种,实现工业产值4.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7%。

本土企业加速扩张,外来企业扎根壮大。雅化绵阳重组后近年来连年位居游仙纳税榜前列,占地700亩的雅化工业园在新桥正式启动建设;太极收购绵阳制药厂后,其位于游仙东路的新厂区总投资6500余万元,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高达科技晋升“亿元俱乐部”后;科莱电梯目前在石马投资建设电梯工业园正实施主题建设,形成年产垂直电梯5000台以上的产业规模。

游仙还通过招商引资做大增量,创新技术调优结构,加快融入全市“2+4”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产业倍增”。该区新材料及电子信息、机械及汽车零部件、食品及医药3大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值8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近7成。在此基础上,该区又将“节能环保”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由保和富山建设的“西部再生资源产业示范基地”计划7年投资49.8亿元,力争建成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最大的再生铜、再生铝交易市场及期货市场。游仙区未来五年发展规划表明,4大产业与方兴未艾的“现代商贸物流业”一起,将在游仙基本形成“4+1”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100、50、30、10亿元企业集群,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将达100户。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