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前,“中国火药之乡”——四川省江油市重华镇是江油市人民法院的帮扶单位。通过江油法院多年的帮扶,“中国火药之乡”焕然一新。
重华镇地处老君山区,全镇辖11个村和1个社区,5500多户,18000多人。在5.12特大地震中,倒塌或形成严重危房2194户,需修建新房2194户,占总户数的40%,被省上列为“‘5.12’地震重灾乡镇”。由于地处山区,受灾面广,交通不便,住户分散,给该镇的灾后重建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江油法院帮扶的一个贫困户叫胡杰,家住老君山下。2008 年春节后,老胡把老屋的门一锁,就带上妻子和女儿到浙江余姚打工。5.12特大地震发生后,老胡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打通村委会的电话,询问受灾情况。村干部告诉他,他家已被震成废墟,夷为平地。老胡的妻子闻讯,当即昏倒过去……
既然无家可归了,老胡一家就没有回来,仍留在余姚打工,那里好歹还有一个安身之所。厂里的领导和工友知道老胡家的遭遇后,纷纷给他捐款,让他在异乡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可总不能在异乡呆一辈子呀,往后的日子怎么办?老胡在打工时一直忧心忡忡。
不久,老胡接到江油法官打来的电话,说他的家乡重华镇在河南省开封市的对口支援下,农房重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了!老胡听后,欣喜若狂。厂领导知道这件事后,特事特办,给他放了3个月的假,让他回乡参加重建。
几天后,老胡回到村里,迫不及待地跑到“家中”一看,那栋住了几代人的老屋已成为一片瓦砾,屋里的东西全被砸烂,唯一完好的是那把砸不烂的锄头。老胡黯然落泪。
损失已无法挽回。现在摆在老胡面前的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自己一个人,这废墟怎么清理呀?不把废墟清理掉,新房子怎么建?
就在老胡一筹莫展时,帮扶的江油法官和村镇两级干部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鉴于老胡原来住在山脚下,地质疏松,交通不便,江油法官和干部们就在路边为他物色了一块农田,让他和4户村民合在一起,在那儿修一栋3层楼房。这不是乱占耕地吗?不是。等新房子建起来后,老胡等5户村民的老屋宅基地要全部拿出来退耕,退耕的面积比占去的农田面积还要宽得多。
不必清理废墟了,老胡干劲十足。地基挖好后,各种补偿资金也很快到位。老胡等5户村民开始建房。
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进度很快。可不久,红砖、水泥、钢筋等建材出现短缺。眼看农房重建工作就要停下来,老胡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现在到处都在修房子,建材很俏,上哪儿去买啊?这时,帮扶的江油法官和镇上的党员服务队驻进了村子。
原来,在灾后重建中,为确保群众能就近购买到足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材供应的中间环节,江油市切实降低购买水泥、红砖等大宗建材产品的价格,并分10 个片区,将建材企业统筹安排,实行建材企业在指定乡镇设点直销的方式解决群众的购买需求。重华镇充分利用境内砖厂的优势,同时引导农户利用废墟中完好的红砖,降低成本,加快永久性农房建设的步伐。
就这样,重华镇在农房建设中,坚持“农户主体、村级组织、政府指导”的基本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
为防止市场急剧增加的建材需求引发价格暴涨,从而挫伤农民的建房热情,制约重建进度,江油市在尽快恢复建材企业生产能力的同时,强化政府统筹,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市级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全市40个乡镇成立了以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驻建材生产企业工作组,进驻建材企业,严格执行“四统三定”的政策,对水泥、红砖、河沙、石子、小青瓦、钢材、木材、玻璃等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从而真正解决了建材生产、销售、运输各环节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控制了价格,保证了我市农房建设的强劲推进。
“多难兴邦,安居乐业”。江油法院在重华镇的帮扶任务胜利完成后,今年的帮扶对象转到了另一个贫困乡镇——铜星乡。我们相信, 在江油法院的帮扶下,在铜星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乡群众发扬在抗震救灾和农房建设中形成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明天会更美好!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