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绵阳今年来第一个以工业强市为主题的大会隆重召开。为期仅半天的会议,带来了绵阳工业界的集体震动,在感慨“绵阳工业发展的春天真正来临”的同时,紧邻绵阳后花园的安县的有识之士都在反思,安县工业将如何踏上突围之路,我们怎样才能重振雄风。
回望:在阵痛中突出重围
“5.12”地震致使全县382户工业企业全部受灾,69户规模企业全部停产。一批在建重大项目停工,企业直接经济损失34.24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6.5亿元。
岁末,国际金融风暴再次无情冲击全县工业经济,造成绝大多数工业企业停产或半停产……
县委书记王黎、县长赵迎春先后深入重点企业现场办公,鼓励企业重拾信心,加快重建,恢复生产;县上四大班子领导分赴企业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发改、水务、交通、城建、环保、电力等部门紧急行动,为企业恢复生产提供基础设施、能源供应等要素保障;受灾企业自强不息,加紧生产车间排危、厂房维修、设备检修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修复。县银河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先荣与工人们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清理砖头到企业恢复生产。此外,银河公司15万吨铬渣解毒处理及循环利用工程、日产25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改项目、年产100吨吡定甲酸生产线技改项目、5000吨烙酸酐技改项目快速推进;安县纸业5万吨浆纸平衡技改工程、启明星磷化工尾气综合利用和4万吨甲酸及配套工程、川银磷化工磷酸技改、浮山公司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已纳入恢复重建规划的女娲、拉法基、浮山集团和中联集团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正抓紧开工建设;好医生制药厂二期新的药品生产线开始安装调试……
震荡:动真格加快工业强县进程
站在绵阳发展的历史节点上,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安县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把企业主体作用和完善政府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工业强县战略,努力化危为机,在灾后重建经济发展大潮中再塑优势。
7月13日,县发改局又召集全县重点规模企业负责人就深入推进安县工业经济发展举行座谈会。会上,企业家畅所欲言,既立足安县客观实际,又着眼长远发展,推心置腹讲真话,说实话,提建议。他们一致认为,安县要发展,关键在工业。当前,市委、市政府把“工业强市”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这对企业来讲是巨大鼓舞。
连日来,安县县委书记王黎,副县长赵奎、发改局局长吴淼带领财政、环保、统计等业务部门一行又深入安县银河、纸业、浮山等重点规模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问政于企业家、问计于企业家、问需于企业家,几位资深企业家本着为安县发展负责的态度,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直抒己见,真知灼见,为安县工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009年4月30日,总投资70005万元,安县中联水泥有限公司4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改项目正式入驻安县。这是安县2009年120亿技改投资目标支撑首个重大产业化项目之一,也是安县灾后重建与产业化提升并行的缩影。节能降耗,安县将投资20亿元,重点实施银河集团、安县纸业、启明星磷化工、中联集团、川银化工、好医生制药等6个龙头企业的8个重点技改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年新增产值近30亿元、新增利税2.6亿多元。“止滑提速,经济形势好于预期。”县发改局局长吴淼提供了一组数据:1-6月安县70户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27亿元,同比增长12.4%,完成工业增加值5.34亿元,同比增长15%。
展望:重点优势产业引领发展路径
展望安县工业发展未来,安县县委书记王黎说:实施“工业五十亿工程”,倾力打造一个五十亿级主导产业,一个五十亿级工业园区,一个五十亿级企业集团,三个五十亿以上优势产业,六个二十亿级以上企业集团,力争实施“三年上台阶,五年大跨越”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在2009年基础上翻一番,工业占GDP的比率达到45%以上,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0%以上,到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工业占GDP的比率达到50% 以上,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5%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工业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生态环境等持续发展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按照“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发展路径,县发改局局长吴淼分析:我县将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以产业产品链整合发展为主线,将化工汽车及机械制造产业培育成五十亿级产业,将化工、建材、食品、医药产业培育成跨五十亿级产业。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项目、企业、园区、人才队伍、环境建设为重点,突出“一园三带”,区域布局,大力实施“优势企业倍增计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安县工业正实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一条现代工业发展之路清晰可见。(陈茜)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