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路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07-12  发稿编辑:刘庆

    2007年8月,刚刚从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王胜,没有选择留在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没有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安徽寿县就业,却怀着投身基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毅然报名参加了风阳县在全国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


    王胜被分配到风阳县大溪河镇七里村担任村委会名誉科技副主任。名誉科技副主任的职责就是在农村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王胜很快就适应了村里的生活方式,但是毕竟在外上学10多年,这次真正接触农村工作,如何创业,从哪入手,还真把他给难住了。王胜苦苦思索着……此时,他的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肩上的担子对他来说已不仅仅是义务,更多了一份责任。


    王胜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既来之,则干之,干好之”,不辱使命,不负大学生村官的名称,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


   万事开头难。王胜首先从了解村情民意入手,在实践中掌握第一手资料。王胜经过一个多月进村入户、看塘下田的实地走访调研,七里村的村情现状很快就清楚地摆在了面前。


    七里村,全村共有村民558户2204人,耕地面积4712亩,地形呈西高东低走势,大部分土地缺水严重,属于典型的易旱地区。村民生产主要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村里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都选择了外出务工。但是,该村区位优势明显,紧临省道307线和南洛高速路凤阳入口,背靠明光市,距凤阳县城和南京市较近,交通便利。


   在迅速吃透村情民意后,根据七里村村情现状,王胜凭着青年人干事创业的激情,又经过深思熟虑,一个“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念头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主动找到身为选派干部的村第一书记高传祥,说明了自己的想法。高传祥觉得王胜的主意可行,并组织村“两委”成员召开会议进行讨论。王胜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村干部并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佩服不已。


    想法有了,村“两委”意见统一了,王胜迅速制定了详细的大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他邀请了县农委的专家进行了项目可行性论证,最后决定建立七里村大棚蔬菜示范园。


    在旁人眼里,一穷二白的王胜想要建蔬菜示范园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确,示范园建设初期,首先摆在王胜面前的困难就是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困难虽大,但再难也浇不灭王胜带头创业致富的热情。


    在王胜创业遇到困难时,镇党委和村“两委”给予了他及时的鼓励和支持,这让王胜的创业激情更加高涨。而恰在此时,凤阳县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王胜顺利地从银行获得了4万元贷款,基本解决了资金缺乏问题。


    就这样,万事俱备,东风又来,几经努力王胜终于在七里村建起了占地13亩的大棚蔬菜示范园,还成立了无公害大棚蔬菜合作社、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此带动农户参与其中,共同致富。


    克服了种种困难,王胜信心十足地投入到蔬菜示范园和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中。他深知,只有辛勤劳动,把示范园与合作社做好、做大、做强,带领全村群众共同富裕,才是对关心支持他的人的最好回报。从此,王胜一心扑在示范园的建设上,风里雨里劳作已然习惯,不分昼夜地工作也成为家常便饭。他驱除疲劳的办法便是在工作间隙看看书,学习蔬菜种植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4月,七里村蔬菜示范园的第一批西红柿获得了丰收,产量达到近2万公斤,纯获利2.4万多元。在淘到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后,2008年9月,王胜又建起了3个四季西芹大棚,并与一家农户合作培育了1亩甜叶菊苗,种植了3亩川蒜和3亩大葱。仅西芹和川蒜两项收入就达到3万多元。随着蔬菜示范园效益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跟随王胜共同搞起了蔬菜种植。王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及技术向村民传授,并通过各种方式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现在,七里村的示范园已发展蔬菜大棚7个,近5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另有4户农民通过“示范园提供幼苗、技术,农户出土地和劳动力,售出后利润分成”的方式与示范园开展合作。王胜和他的蔬菜示范园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他也真正融入了七里村,成了村民的贴心人。


    从县聘村官到省聘村官,从白手起家到蔬菜示范园蓬勃发展,王胜的身份在改变,事业在发展,不变的是他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热爱,是他在农村创业带领村民致富的热情。王胜说:“村官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工作有意义,扎根农村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无怨无悔。”(申春夏)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