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区加快灾后重建步伐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涪城区委、区政府始终将“科学重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的工作取向,全区上下把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贯穿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把恢复重建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强大引擎。
去年以来,涪城区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提升了农房建设与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在灾后重建中,龙门、金峰、磨家、关帝、玉皇等乡镇,结合灾后永久性农房重建和产业发展,建立农村居民集中安置点633个,集聚农村居民16614人。通过科学规划和重新布局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从而进一步优化了全区人口、产业和城镇布局。截至目前,涪城全区灾后永久性农房建设已完成规划选址11820户,占重建户数的100%;已动工修建11820户,占重建户数的100%;已竣工10467户,占重建户数的88.6%。
去年以来,该区不断加快全区重点打造的城郊乡金家林军转民配套产业园、石塘镇现代专业市场产业园等四大特色产业园区的道路、水、电、气、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项目。在抓好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现代商务流通在优化全区经济结构、解决社会就业、增加财税收入、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去年以来,涪城共为区内商贸流通企业向上争取国家、省、市支持资金589.4万元,全区第三产业共计引进项目110个。
在当前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阶段,该区围绕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抓住农业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去年以来,全区新增市级龙头企业5家,新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个,带动发展商品基地25万亩,带动区内80%以上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涪城区还加快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群众。截至目前,全区新建与整治涉及15个乡镇的各类水利工程共计4996处,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75亿元,建成通乡油路或水泥路8.1公里、通村公路39.2公里、硬化机耕道45公里。如今,全区100%的乡镇、90%的村修通了水泥路或沥青路,100%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开通了城市公交车。
去年,涪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93元,比上年增加905元,实现了大灾之年不减收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今年一季度,全区农民人均实现纯收入213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1元,增幅达17.1%。
游仙区加快重建谋发展
“5·12”特大地震造成游仙118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游仙人民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在2008大灾之年,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72.9亿元,创利2.4亿元。今年1—4月,游仙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0.7亿元,同比增长24.5%。
该区将2009年列为“项目年”,并提出了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的奋斗目标。全区申报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达到616个、总投资164.4亿元。今年以来,游仙3次召开银政企融资对接会,与金融机构达成近70亿元融资意向。协调银行开展股权抵押、应收账款抵押,原材料及产成品订单抵押等金融创新产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一季度,各金融机构对游仙贷款投放超过6亿元。目前,游仙区已开工项目近200个、建成15个。1—4月,全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7.79亿元,同比增长4.5倍。
应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游仙区政府与企业选择并肩作战。该区按“提升试验区、做强集中区、打造特色区”的思路,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经济试验区通过清理闲置土地、规划调整,一举扩大建设用地1500亩。园区现已聚集规模企业51户,其中亿元企业8户。去年以来,游仙区共组织上报灾后重建工业项目120个、积极财政政策工业项目和园区建设项目37个;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52个、到位资金23.09亿元。帝达斯是石马镇灾后引进、当年投产的一家建材企业,产品在灾后重建中供不应求,目前正着手扩大生产。今年一季度,游仙区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86亿元,协调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4亿余元,全区全年技改总投资将达10亿元以上。
去年,游仙区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9.4亿元,列绵阳市第一。该区也被评为全国15个“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成绩显著地方政府”之一。
盐亭灾后重建重民生
盐亭县转变招商引资观念,由碰撞式招商向敲门式招商转变,由资金单纯引进向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复合引进转变。1—4月,全县有到位资金项目9个,实际到位资金2.14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2.2%。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