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放置于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对中国的发展史来说,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它以不可思议的进程,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国家,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涪城,其地处川陕交通要道,历为“剑门钥匙”、“蜀道咽喉”,且物产丰富,水陆四通,舟车辐辏,商家云集,是区域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是川西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改革开放30年,涪城农村信用社不断改革发展的3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到2008年11月末,资产总额从1978年的1500万元上升到45亿元,各项存款由1978年的646万元增加到28亿元,增长43343.6%,各项贷款由1978年的533万元增加到21亿元,增长39399.62%。农村信用社固定资产由1980年的23.8万元增加到2.3亿元,增长了966倍。职工由156人增加到402人。在风雨兼程中改变着涪城信合,涪城信合在改革中前进。特别是2008年涪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建立健全法人体制、打造核心竞争力后,建立了健全、完善、严格的管理、指导、监督、服务体制,形成了一支业务知识全面,能征会战,敢打敢拼的员工队伍,建立了“小银行、多功能、快节奏、大服务”的营销模式,现已发展成为当地资金实力最强、网点最多、贷款规模最大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改革春风吹满地,涪城信合平地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金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期。农村信用社经过恢复“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涪城区农村信用社不断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各项业务高速全面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业绩。
1984年11月9日,召开了第一届绵阳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成了“绵阳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切实履行职能和深化改革,业务有所发展。
1994年8月涪城区信用社召开首界社员代表大会,产生新的理、监事会,联社机关设立“四个组”(即社务、财务、稽核、业务组)在区农行的统一领导下,行使对信用社的“管理、指导、服务、监督”职能。
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其步骤是:“三步曲”,即:脱钩、规范、建立自律组织。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接受市农金体改办领导。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革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行社“脱钩”后,联社以加快发展为目标,着重做好四项工作:强化经营,壮大资金实力;明确定位,改善服务,做好信贷支农;健全机制,加强管理,实行稳健发展;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信用社逐渐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在电子化建设,资金运行,业务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5年6月28日,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承担对全省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2008年,涪城农村信用社作为全省打造核心竞争力试点联社,涪城农村信用社按照省联社和银监会要求,涪城农村信用社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清产核资、吸收股金、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管理责任、完善内控制度,实现了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的转换。由过去联合社、信用社两级法人转变为以涪城联社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并更名为现在的涪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2008年12月成功兑换央行票据,改革又上一个新台阶。在办理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的同时,逐渐拓展了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代理保险、代收代付、代发工资等业务品种,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业务等高科技业务品种也全面开通。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