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德春带着记者走到了李云华的板房外。李云华对贾德春说:“我今天上午才领到了过冬棉被、毛毯,这个冬天不会冷着……”谈起在地震中遇难的丈夫,记者看到李云华眼睛里浮起了泪花,但她立即转身拿出了刚绣好的一方羊角花小白毛巾,像展示宝贝一样、笑着对记者说:“你看,这代表着我们羌族传统民间工艺的羊角花,多么的艳丽可爱。我自搬进这板房后,就开始专心做羌绣,等资金、场地准备好了,我打算组织这小区里会挑花刺绣的妇女,规模化地做羌锈制品。”的确,李云华所刺绣的那些花鸟色泽艳丽,栩栩如生,真的就像宝贝一样逗人喜爱。李云华告诉记者,她今年37岁,是北川曲山镇大水村人,地震前,她的丈夫做砂石生意,腿有残疾的她在家里搞养殖,两个儿子在北川中学读书,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大地震虽然夺走了她丈夫的生命,但夺不走丈夫留给全家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李云华说:“我家没了,但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我们,我住在板房里感觉也很温暖。两个儿子目前在绵阳读书,周六才回板房里。我平时在板房里锈花,心里也充实平静。还能赚些钱。我想,我能平静生活,专心刺绣,教育好孩子,这是对我丈夫最好的怀念。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走出李云华家,七弯八绕,到了刘少云的板房里。他热情地对记者说:“这个板房小区管理有方,治安秩序特别好。我现在有时帮安置点管库房,日子能过得去……”刘少云今年58岁,他的妻女在地震中丧生。今年41岁的李明洪是北川曲山镇曹山村党支部书记,震前家里做药材、林木等生意。他那全套的暗红色水磨漆家俱在板房里搁着,显出一份生机。地震夺走了李明洪16岁女儿的生命。他说:“都过去了,既然活着,就得活出个好样子,这才是对早逝亲人最好的怀念。老年人靠政府养着,那没啥说的,但我们这样的青壮年,肯定得外出找钱谋发展。”李明洪告诉记者,他准备明年一开春,把屋里的农房建好后,就到外地打工。
贾德春接过话头说:“自古以来,我们羌族汉子都是打不垮的勇士,大地震也同样打不垮我们。目前党和政府对我们很关心,我们更应该早日振作尽快自谋生计。”贾德春今年31岁,地震夺走了他妻女的生命。震后的半年里,这个坚强的羌族汉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抗震救灾工作中。今年8月中旬,曲山镇8个村的幸存群众,以户为单位,入住位于北川任家坪村的板房社区里,开始了类似于小家庭的生活。贾德春随即到此开展管理服务工作,他每天早晨5时起床,12时才休息,工作都做不完。但贾德春从无怨言,以炽热的心,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据悉,任家坪板房安置点共有1536间板房,从8月中旬起,陆续入住了任家坪、曹山、大水等8个村的5008人,这些受灾群众在震前大多都是以务农为主,但震后土地被大量破坏不能耕作。安置点总支部委员会多次组织劳务输出,介绍、培训安置点灾民再就业。目前,社区已有3000多人外出打工,还有大量群众在社区内摆摊做生意。随着群众收入增加,饭馆、商铺、报亭等相继在板房社区内出现。任家坪板房社区有近50个幼儿,社区里办起了幼儿园。羌族人热爱歌舞,不少曲山群众自发早晚跳锅庄,贾德春在社区安上大喇叭播放锅庄舞曲,方便群众跳舞。10月29日羌历年这天,社区的8支锅庄队在新年晚会上进行了欢乐角逐。
贾德春说:“下一步,我们将把已收集到的170余首羌族民歌整理成册,并教会北川群众会唱。还把已收集到的150个羌族民间故事结集成册,制作成羌族民间教育的乡土教材。同时,我们还会在这板房区里逐步恢复羌笛、羌锣、羌绣等羌族民间工艺。
将近黄昏,记者快要离开时,贾德春说:“置身这板房小区里,哪里能看到在半年前,这里曾是生离死别血泪纷飞的地震灾难中心的痕迹呢?这都是党和政府关心,群众自强努力的结果啊。”我们祝愿北川受灾同胞早日走出地震阴影,早日过上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